「海毛纱」开拓纺织业新蓝海 让废弃蚵壳变黄金

(法新社台南12日电) 出身养蚵重镇云林的王叶训(Eddie Wang)发现,当地居民会将废弃牡蛎壳重新利用,做成房屋的隔热建材。这段为废弃物赋予新生命的记忆启发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环保面料,称为「海毛纱」(Seawool)。
42岁的王叶训在台南的工厂告诉法新社,「他们会用火焚烧牡蛎壳,然后把残留物涂在墙上,这样房子就会冬暖夏凉。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牡蛎壳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王叶训的诚佳科纺(Creative Tech Textile Co., LTD.)公司成立于2010年。当时该公司正生产一种利用回收塑胶瓶制作的聚酯纤维(Polyester)布料,但王叶训觉得,这种「生态布料」的质地有些「普通」。
因此,他开始与研究机构合作,尝试利用牡蛎壳残留物来制作织物,并在2013年找到生产类似羊毛材料的正确配方。
如今,他在台湾的工厂每年使用约100吨牡蛎壳,以生产约900吨拥有商标和专利权的海毛纱。
王叶训说,如果没有台湾独特的养蚵文化,这种台湾制造的环保布料就不可能问世。
他说,「这个产业链在海外其他地方都找不到。我们有人负责采收牡蛎,有专家清理牡蛎壳,还有人负责干燥和锻烧牡蛎壳。」
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台湾的牡蛎消耗量相当巨大,年产量估计为20万吨,每年也约有16万吨牡蛎壳被丢弃。
在王叶训的工厂,废弃的牡蛎壳被磨成奈米大小的粉状,并与回收塑胶瓶制成的纱线结合在一起。
他说,「如此就可以创造出一种神奇的纱线。牡蛎壳是一种低导热率的材料,它既不吸热也不散热。」
此外,王叶训指出,将捕获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蚵壳转化为布料的过程不需用水,这也让海毛纱成为一种「低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