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污染全球條約:日內瓦的最後一搏

日內瓦正籌備舉行最後一輪談判:預計會議將達成一項全球塑膠污染防治條約。上次談判受挫「流產」。這次,關鍵要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伊朗和中國等幾個反對塑膠減產的國家怎麼表態了…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從下週開始,日內瓦萬國宮將變身為緊張焦灼的談判舞台。與會各國最終可能達成一項旨在終結全球塑膠污染的歷史性協議。
8月5日至14日,來自世界各地的170個代表團將齊聚日內瓦湖畔,敲定這份史無前例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字。但在簽署條約之前,還有幾個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
全球每年生產超過4億噸塑料,其中一半用於一次性使用。這些塑膠垃圾中只有不到10%被回收利用,其餘有的堆積在垃圾掩埋場,有的分散至土壤和海洋中,有的則分解成微塑料,污染生態系統,並會滲入人體血液。歐洲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全球塑膠產量在20年間翻了一番,到2060年可能成長兩倍,這將引發一場污染海嘯。後者將為人類健康和地球環境帶來多嚴重的後果?目前仍不得而知。
最後談判機會
為了因應這一嚴峻情況,聯合國環境大會於2022年通過了一項歷史性決議,旨在製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塑膠污染條約。該條約內容涵蓋塑膠的整個生命週期–重點在於控制塑膠生產和改善廢棄物管理。

但協議達成的道路充滿荊棘。2024年12月,在韓國釜山舉行了(本應是最後一次的)塑膠污染政府間談判,但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伊朗在內的產油國集團反對任何限產措施,導致談判徹底失敗。預計今年8月的日內瓦談判將是達成協議的最後機會。
持續的緊張氣氛
「減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達成一致的議題。」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的朱莉婭·卡里尼(Giulia Carlini)解釋。她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了先前的多輪談判。這個敏感問題導致兩大陣營相互對立,陷入了與氣候談判如出一轍的僵局。
一邊,由挪威和盧安達領導的聯盟(瑞士也在其中)雄心勃勃地呼籲制定具有約束力的「在2040年之前減少塑膠產量」的目標,以滿足聯合國涵蓋整個塑膠生命週期(從製造到廢物處理)的條約規定。
另一邊,則是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伊朗和中國等石油和塑膠生產國。這些國家反對塑膠減產,希望條約僅對廢棄物管理加以限制,而不限制生產。朱莉婭·卡里尼警告說:「不減少生產,就不可能消除塑料污染。」
「減產」方案的概念是設定全球塑膠產量上限,然後逐步減少,同時限制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有毒物質。「塑膠生產要使用到超過16,000種化學物質,其中超過60%的危害尚不明晰。」朱莉婭·卡里尼強調。
協定的其他關鍵問題包括改進產品設計以促進回收、對南方國家採取治理措施提供資金資助,以及從「共識決策」到「投票決策」的轉向。「如果沒有投票機制,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劇情:日內瓦談判最後一天,大家商議出了一份高效的文本,但一切努力卻因一個國家的阻撓而付諸東流。」朱莉婭·卡里尼警告。
遊說者札堆
談判從頭到尾在工業界的密切關注下進行。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估計,在釜山的上次談判期間,約有220名來自化石燃料和化學工業企業的遊說者現場參與,組成了規模最大的與會代表團。「每次會議上,化石燃料和化學工業界的說客數量都會比上一次更多,」朱莉婭·卡里尼指出,「這是條約達成的重大障礙。」
為了避免僵局,一些國家提出了整體性的減產和消費目標,並將實施細節放到了更容易修改的附件中。朱莉婭·卡利尼強調:「這樣做的風險在於,如果一些國家認為條約過於寬泛,可能會被拒絕簽署。」
瑞士誠信“改好”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瑞士是歐洲人均塑膠垃圾產量第二大的國家。儘管如此,瑞士仍在積極促成一項目標遠大的條約的達成。「瑞士代表團力挺這項涵蓋塑膠整個生命週期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協定。」瑞士聯邦環境局國際事務部負責人、瑞士大使費利克斯·韋特利(Felix Wertli)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表示。
這項條約的優先事項包括:永續減少塑膠生產和消費,包括限制一次性塑膠、限制令人擔憂的化學品、提高價值鏈透明度和改進產品設計。
迄今為止,聯邦委員會(瑞士政府)已以「經濟自由」為由否決了多項類似的倡議。但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今年1月,《環境保護法》納入了新的法律框架,旨在加強循環經濟,包括塑膠循環經濟。此外,改善回收和禁止某些微塑膠的措施也正在諮詢中。
公共衛生挑戰
在日內瓦,圍繞未來條約的討論早在談判正式開始之前就已展開。幾個月來,衛生和人權專家一直在做努力,以確保條約考慮到塑膠對健康和人權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將在談判中發揮重要作用:「此條約關乎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人類健康與環境健康息息相關。」該組織強調。塑膠中的某些添加劑和化學物質可能會擾亂荷爾蒙系統、影響生殖系統或增加癌症風險。它們也與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以及呼吸、消化和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有關。
醫療衛生領域本身也需要改進:它每年產生近170萬噸塑膠垃圾-主要是一次性設備。「許多醫院已經在採取措施以減少塑膠污染。這項條約可以達到鼓勵此類措施的作用。」世衛組織認為。
包括最脆弱人群
在許多專家看來,承認人權-尤其是享有健康環境的權利-是一條紅線。世衛組織強調:「塑料污染對兒童、接觸這些產品的工人、居住在工業區附近的人群(包括原住民)造成的影響尤為嚴重。」
在釜山談判期間,原住民代表曾批評說,他們未能充分參與進直接影響自身生活的決策。「在即將舉行的日內瓦談判中,這一缺失需要受到關注。」朱莉婭·卡里尼提醒。
她對條約達成有信心嗎?「與其通過一份毫無影響力的、軟弱無力的文本,不如花時間通過一項有雄心壯志、且引人深省的協定。」
(編輯:Virginie Mangin,編譯自法語:郭倢/dh,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