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為何五個歐洲國家希望重新允許使用殺傷性地雷

2022年的阿富汗喀布爾,數名因地雷失去雙腿的男子在國際紅十字會(CICR)設立的復健中心學習使用新安裝的義肢。
2022年的阿富汗喀布爾,數名因地雷失去雙腿的男子在國際紅十字會(CICR)設立的復健中心學習使用新安裝的義肢。 Copyright 2022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面對歐洲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與芬蘭決定退出禁止殺傷人員地雷的條約。儘管這類武器造成的傷亡已大幅下降,但此舉仍可能危及數十年來的進展。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2025年3月18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等國的國防部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擬退出《渥太華條約》(Ottawa Treaty,全稱為《關於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地雷的公約》)。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條約禁止使用、生產、儲存和轉讓殺傷性地雷。自1997年該條約設立以來,還從未有任何國家退出。緊跟在後,4月1日,芬蘭也宣布將退出該條約。

這五國為何決定退出該條約?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芬蘭等五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且與俄羅斯或其盟國白俄羅斯接壤,他們在聲明中將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列為退出《地雷禁止條約》的主要原因。

在歐洲安全情勢持續惡化的背景下,這些國家表示,不願放棄視為軍事威懾工具的武器。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稱,這一決定發出“明確無誤的信息”,表明他們“已準備好動用一切必要手段”捍衛自身。

上述聲明發布之際,正值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出於對美國可靠性的擔憂,正在尋求強化自身的防禦能力。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暗示,若北約盟國未履行軍事支出義務,美國可能不會出手保護。

此外,一些軍事大國從未簽署《渥太華條約》,包括中國、印度、伊朗、以色列、俄羅斯、巴基斯坦和美國。截至目前,在聯合國承認的193個國家裡,已有165國簽署了該條約。

>>延伸閱讀:我們對柬埔寨活動人士唐桑納雷釋的專訪,他在推動禁止地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相关内容
唐·桑纳雷释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地雷造成的伤害-43年前他踩到了一枚地雷。如今,他梦想能有一个没有这类武器的世界。

相关内容

从地雷废墟中走出的斗士:唐·桑纳雷释的故事

此内容发布于 43年前柬埔寨青年唐·桑纳雷释不幸踩到地雷失去双腿,后来他走上全球反地雷之路,并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面对东欧多国拟退出《渥太华条约》,他在日内瓦呼吁“别让我在2025年再次流泪”。

更多阅览 从地雷废墟中走出的斗士:唐·桑纳雷释的故事

聯合國指出,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的戰爭中使用了殺傷性地雷,烏克蘭也因此成為全世界地雷最密集的國家。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則表示,烏克蘭軍隊可能也使用了這類武器。

為何退出的決定引發爭議?

這五國的決定引發了國際人權倡議者和非政府組織的強烈抗議。多年來,這些團體一直在為推動《渥太華條約》的簽署與落實而努力。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對此表示“嚴重關切”,稱這些國家的舉動“可能削弱對平民的保護,並破壞20多年來拯救了無數生命的這一國際規範框架”。

國際紅十字會(ICRC)主席米里亞娜·斯波利亞里茨(Mirjana Spoljaric)則將此舉稱為“一種危險的方向轉變”,同時指出,“地雷被視為非人道象徵的全球共識開始出現裂痕”。

該條約具有高度象徵意義,是全球首個出於人道理由全面禁止一類武器的條約。如今,和平主義者擔心會引發連鎖反應,即更多國家退出該條約或其他裁軍協議。他們強調,必須維持對地雷的污名化,以遏止其擴散。

地雷究竟有什麼問題?

專家和非政府組織一再指出,地雷對平民造成的代價極為慘重。根據國際紅十字會統計,超過80%的地雷受害者是平民,其中約40%為兒童。

即使戰事結束數十年後,這些埋藏於地下的武器仍會不斷奪去生命或致人殘疾。時至今日,柬埔寨、波黑、阿富汗等地仍有人因地雷死傷,而排雷工作複雜、昂貴、耗時。今年年初,川普政府的預算削減也導致部分排雷項目放緩,儘管隨後部分計畫又被恢復。

自《渥太華條約》簽署以來,地雷造成的年均死傷人數大幅下降:1997年為2.5萬人,2013年降至3,000餘人。然而到2023年,數字又回升至5,700人,主要死傷集中在烏克蘭和緬甸。同時,全球已有約5500萬枚地雷被銷毀,生產國數量也由數十個減少到屈指可數的幾個。

全球裁軍是否正在衰退?

去年,立陶宛曾宣布退出《集束彈藥公約》。該條約是人道裁軍的另一個支柱,與《渥太華條約》以及禁止生物、化學與核武的條約共同構成五項核心條約。

當時外界已擔憂這項決定可能引發“多米諾效應”。日內瓦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IHEID)教授凱斯·克勞斯(Keith Krause)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指出,“人道裁軍承諾及全球裁軍機制正在明顯衰退”,他特別提到美國與俄羅斯在2019年與2023年先後退出《中程核力量條約》與《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

近期的發展似乎進一步印證了上述判決:本應保護戰時平民的裁軍條約正逐步失去其約束力。

所謂“+人道裁軍”指的是出於保護平民目的,對某些武器進行全面限製或禁止的一系列國際公約。目前構成此體系的主要有以下五項:

1、《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1972年,全名為《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禁止發展、生產和儲存生物武器。

2、《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1993年,全名為《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及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全面禁止使用及儲存毒氣等化學武器。

3、《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 (1996年):禁止全球一切核武試爆(尚未正式生效)。

4、《禁止集束彈藥公約》 (2008年):禁止生產與使用會大面積散佈爆炸物的集束彈藥。

5、《禁止地雷公約》 (即《渥太華條約》,1997年,全名為《關於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及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地雷的公約》):禁止使用、生產、轉讓和儲存殺傷人員地雷。

這些公約在冷戰後期至21世紀初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國際裁軍框架,但近年來正面臨退出、撕裂與執行弱化的挑戰。

(編輯:Virginie Mangin/sj編譯自法文:小雷/xy,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