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国家的粮食储备足以应对危机吗?
尽管战争威胁、气候异常与经济动荡对粮食安全构成的风险与日俱增,全球却仅有30个国家积极维持粮食储备体系,瑞士和中国均位列其中。瑞士要求储备可供全国三至四个月消费的小麦、大米等必需品。相比之下,中国的小麦和稻谷库存量足以满足全国一年以上口粮需求。
在经历连续多年干旱歉收后,伊拉克目前已建立起充足的小麦储备体系。该国550万吨的粮食储备规模,可满足国内市场全年供应需求。但短板依然存在——由于缺乏足够的仓库以及面粉加工产能不足,伊拉克每年仍需耗资约7.5亿美元(人民币53.8亿元)进口小麦粉,这一现状正被伊拉克政府列为重点改进事项。
6月19日,伊拉克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达尼(Mohammed Shia Al-Sudani)在巴比勒省(Babil)中部为由Etihad集团投资建设的一个面粉加工厂揭幕,该厂每年将生产100万吨优质面粉——相当于该国年需求量的一半。
该工厂配备了六条面粉生产线,均采用瑞士布勒(Bühler)公司的技术。这家食品加工巨头生产的机械设备用于加工谷物、豆类、可可和咖啡,全球每日有20亿人消费其加工产品。布勒公司注意到,全球各地——尤其是中东和非洲地区——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
布勒集团2024年度报告显示:”得益于全球对大型谷物加工项目(包括众多新建工厂)的需求,集团最大业务板块——碾磨解决方案事业部实现两位数营业额增长(达7.25亿瑞士法郎/64.5亿元人民币,增幅17.1%),创下历史新高。”
仅过去两年间,这家瑞士企业就承接了逾150个小麦制粉项目,合计日加工产能达3万吨——足以满足6000万人的粮食需求。
布勒集团谷物加工事业部负责人托马斯·维德默(Thomas Widmer)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表示:”当前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首先,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人口快速增长,政府亟需解决国民粮食供给问题;其次,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争以及’长赐号'(Ever Given)集装箱船阻塞苏伊士运河六天等国际突发事件,进一步加速了市场对我们产品的需求。”
这艘由台湾公司运营的巨型货轮”长赐号”全长400米、载重22万吨,是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之一。2021年3月23日,沙尘暴引发的强风导致这艘庞然大物在苏伊士运河最狭窄段搁浅,将航道彻底堵塞。经过六天的紧急施救才成功脱浅,期间运河中断直接影响全球商品贸易总量的0.3%。
脆弱的供应链
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显示,全球约15%的谷物贸易需经由苏伊士运河运输。对此类”全球海运咽喉要道”的依赖,正使粮食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一份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年中,作为全球贸易关键动脉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通行量较峰值时期下降了逾50%。这一下滑主要归因于气候因素导致的巴拿马运河水位过低,以及红海地区冲突爆发对苏伊士运河的影响。”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显示,全球约15%的谷物贸易需经由苏伊士运河运输。对此类”全球海运咽喉要道”的依赖,正使粮食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一份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年中,作为全球贸易关键动脉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通行量较峰值时期下降了逾50%。这一下滑主要归因于气候因素导致的巴拿马运河水位过低,以及红海地区冲突爆发对苏伊士运河的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UN World Food Programme)四月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当前全球正面临”在正确的时间将足量粮食输送至正确地点”这一愈发复杂的挑战。为应对不确定性,战略粮食储备(SGRs)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更为关键的手段。
战略粮食储备被定义为:“由公共部门持有的粮食库存,以应对因贸易和供应链中断引发的严重粮食不安全时期。”在短期贸易和供应链中断时,战略粮食储备可用于向市场补充粮食供应。它们也可在市场动荡期间作为粮食援助项目的预防性粮源,形式包括公共分配库存或应急粮食库存。
即便是富裕国家,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初期,消费者遭遇粮价飙升后,也开始对战略粮食储备产生兴趣。挪威在2005年结束粮食储备制度后,于2024和2025年开始重新储备3万吨粮食。根据与私营企业签署的合同,挪威将为560万人口每年投入6300万挪威克朗(4426.6万元人民币)用于储粮。
维德默指出:”当前全球正掀起新一轮战略粮食储备建设热潮,这背后反映出各国在政治与战略层面的多重考量。”
自冷战时期起,瑞士就建立了强制性粮食储备制度。该国必须常年保持可供全国消耗3至4个月的面包小麦、硬粒小麦、大米、糖、食用油脂甚至咖啡的储备量。约100家面粉厂等企业承担储粮义务,政府按每位居民每年7瑞士法郎(62.2元人民币)的标准向企业支付储备补偿金。
除瑞士外,韩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等富裕国家同样建有战略粮食储备。但在全球30个实施公共粮食储备的国家中,大多数为中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高度依赖进口主粮(如小麦)。各国粮食支出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差异显著——印度尼西亚约为20%,而加纳则超过50%。
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所有国家都有一定的粮食储备,即便是像也门这样的地方也会有一些储备。接下来问题就在于,谁来管理这些库存,以及谁能获得它们的使用权,”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与市场司高级经济学家莫妮卡·托托娃(Monika Tothova)说。
托托娃指出,战略粮食储备并非用于调控食品价格或在紧急情况下全民供给的机制。实际上,这类储备的设计通常都是规模有限,仅能在特定时期内为小部分人群提供保障。
“如果你来自某个富裕的海湾国家,战略储备或许能覆盖所有人,”她说,“但对较贫穷的国家来说,战略储备规模很小,一旦发生真正的紧急情况,就只能将这些库存投放给最需要的人群。”
维持粮食储备不仅成本高昂,且涉及复杂的物流管理体系。大规模储备粮的采购、安全仓储及长期防护均需系统规划。以谷物为例,若存储得当,可保储存数十年,因为其无固定保质期。然而,不当的储存条件易导致鼠害、虫蛀及受潮等问题,随时间推移将造成严重损耗。
2024年,瑞士向承担强制储粮任务的私营企业支付了6030万瑞郎(约合5.4亿元人民币)的储备管理费用。而其他国家可能选择自主投资仓储和碾磨设施,此举既为降低成本,也因私营领域合作方匮乏。像布勒这类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方案设计,方能赢得政府合约。
布勒公司的维德默对此解释道:”政府运营的粮仓或面粉厂与专注细分市场的私营企业运作模式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差异部分源于面粉类型需适应当地饮食习惯——由于全球各地区饮食偏好差异显著,面粉并非标准化产品。”
根据现场准备情况,布勒建成一座先进的储粮与碾磨设施通常需要12到18个月。
“所有项目的共同点是,一旦决定投资基础设施,就必须快速建设、迅速投入运行,并且要尽快实现真正的盈利,”维德默补充道。
对于未建立战略粮食储备体系的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托托娃强烈建议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根据粮农组织2025年6月发布的《粮食展望》(FAO Food Outlook)半年报告显示:2021年,40个小麦净进口国30%的进口需求依赖俄乌两国;到2024年,这一依赖度已升至49%。典型案例如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蒙古完全依赖俄罗斯进口,而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国几乎所有小麦都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
托托娃警告称:”切勿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正是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的真实写照。当冲突升级后,多国陷入粮食供应源恐慌性搜寻。”
相关内容
中国也是全球积极维持粮食储备体系的30个国家之一。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斤7.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累计收购粮食4.3亿吨,粮食库存保持充裕,远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其中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占比超过70%,能够满足全国1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
在储备设施方面,中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国有粮库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全年组织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37.7万吨(小麦18.6万吨、稻谷19.1万吨),以调节市场供需。
应急保障方面,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总价值达到机构改革前的3倍,储备品种增至112个,实现全国31省份全覆盖。全国建成粮食应急保障企业6.8万家,其中应急加工企业6900多家,日加工能力超170万吨。
(编辑:Virginie Mangin/ts,编译自英语:樊桦/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