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阻止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援助加沙的指控背后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表示,其有充足资金继续维持下一个月的运作,并警告加沙的饥荒迫在眉睫,目前,官方公布的加沙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表示,其有充足资金继续维持下一个月的运作,并警告加沙的饥荒迫在眉睫,目前,官方公布的加沙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 KEYSTONE

试图解散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压力与日俱增。以色列方面指责该组织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勾结”,导致瑞士等国暂停向该联合国机构提供资金。瑞士资讯swissinfo.ch对这些指控进行了深入调查。

点击这里,订阅瑞士资讯swissinfo.ch时事通讯(Newsletter),迅速、深入互动地了解瑞士第一手新闻资讯

本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在日内瓦(Geneva)拉开帷幕,与此同时,负责监察联合国体系的亲以色列瑞士非政府组织“联合国观察”(UN Watch)也在附近召开了一场峰会。取代近东救济工程处是该峰会的唯一议题,工程处是在加沙提供援助的主要人道主义组织。

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来,近东救济工程处就面临一系列负面的指控,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英)在2024年1月底:以色列宣称该机构的12名工作人员参与了袭击。面对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立即解雇了这些员工,联合国方面也对此展开了调查。

尽管以色列尚未就其指控向联合国呈交书面证据,近东救济工程处也驳斥了其与哈马斯有牵连的言论,然而,要求各国对该机构撤资的呼声却日益高涨。

国际危机组织高级分析师丹尼尔·福蒂(Daniel Forti)表示:“以色列领导层已经明确地表示了他们希望解散该机构的意愿。”巴以新一轮冲突自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目前,以色列已将推翻该机构的政策纳入规划之中,以便在与哈马斯之间的战争结束后接管加沙地区。

上述指控公布后,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几个最大捐助国暂停(英)了资助,对该组织的运行带来了巨大冲击。为应对加沙地区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危机,该机构预期的8.8 亿美元(7.74 亿瑞士法郎)预算,目前尚缺一半左右。

近东救济工程处是一个“政治”组织吗?

近东救济工程处由联合国大会创建,旨在向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后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自成立以来,该机构共为加沙地区、西岸地区、东耶路撒冷、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约590万巴勒斯坦难民提供医疗保健等基本服务。

然而,联合国观察组织执行主任希勒尔·诺伊尔(Hillel Neuer)却对该组织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给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一封电子邮件中,他声称:“近东救济工程处带有政治目的,并非纯粹的人道主义机构”。

对此,国际危机组织分析师福蒂给出了解释,对于希望解散该组织的人来说,近东救济工程处已被赋予一层政治象征意义。他指出,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该机构象征着国际社会的一种承诺,即在‘两国方案’谈判的框架内,巴勒斯坦人将有权在未来的某一天重返家园。因此,以色列将该组织的存在视为对其国家地位的一种挑战。

只有联大才有权解散近东救济工程处,然而,主张这一举措的人数却与日俱增。联合国观察组织宣称,共有一万两千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加了其为期一天的峰会。同时,诺伊尔表示,已有超过14万人签署了联合国观察的在线请愿书,呼吁关停工程处。然而,根据瑞士《时报》(Le Temps)的报道,当天参加联合国观察组织峰会的人数“寥寥无几,主要是该组织的成员”。

近东救济工程处被指控同哈马斯联系

诺伊尔等人在游说过程中声称,近东救济工程处涉嫌窝藏恐怖分子,应予以解散。以色列方面的数据则表示,目前该机构在加沙的大约一万三千名工作人员中,有10%与哈马斯有联系,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等国已认定哈马斯是恐怖组织。近东救济工程处在该地区总共雇用过三万多名员工。

近东救济工程处方面对这一指控表示怀疑。其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Philippe Lazzarini)表示,工程处每年都会将其雇员名单抄送给以色列当局,自2020年上任以来,他从未听说过以色列方面对这些员工有所质疑。他向《时报》透露,“当我们向以色列当局索要10%这个数据的来源和证据时,并未收到任何回应”。

另一方面,以色列驻伯尔尼(Bern)大使馆则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早在2011年和2012年,以色列就向近东救济工程处发送了涉嫌为“哈马斯特工”的人员名单,而该组织并未采取任何行动。然而,《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据美国2月份公布的一份情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近东救济工程处与哈马斯存在密切联系。

2024年1月,瑞士人民党议员兼瑞士联邦外交事务部成员皮埃尔·安德烈·帕奇(Pierre-André Page)向瑞士法语国家广播电视台(RTS)透露,“我们有证据”显示近东救济工程处向哈马斯提供了经济支持。在被问及具体证据时,帕奇未作回应,但在一封发给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电子邮件中,他指出,外交事务部将在3月下旬的听证会上听取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的陈述。他表示:“我希望他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关键信息。”

福蒂表示,2007年以来,哈马斯便控制了加沙地区,因此,为了向当地居民提供援助,近东救济工程处不可避免地会同哈马斯产生接触。但他补充说,工程处一直非常谨慎地将这种合作严格限制在技术层面,“以维持该机构的中立性,努力保护授权其运行的合法性”。

拉扎里尼在《时报》中坦承,近东救济工程处“运作的环境十分复杂……很难确保完全规避所有的风险”。因此,在针对12名雇员的指控公开之前,联合国就下令对其开展独立审查,深入调查工程处的招聘流程,及其对雇员不当行为的处理程序,最终的调查报告预计将于2024年4月发布。

近东救济工程处学校被指控宣扬暴力

针对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另一项指控宣称其下属学校宣扬暴力。瑞士联邦议会近期在伯尔尼审查了一项削减对该机构捐助的提案,瑞士人民党右翼人士援引总部位于英国和以色列的教育监管组织IMPACT-se出具的报告,该机构长期指责近东教育工程处向人们灌输仇恨以色列的情绪。

一月份,IMPACT-se的首席执行官马库斯·谢夫(Marcus Sheff)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声称,“2023年10月7日爆发的冲突与近东救济工程处学校课程有直接的关系”。联合国观察组织称,近东救济工程处教师曾在Telegram的聊天群中庆祝哈马斯袭击事件,该冲突共造成1200 人死亡。对此,工程处回应,无法核实群组中的3000名成员是否都是组织的雇员。

拉扎里尼曾批评联合国观察组织和IMPACT-se散布虚假信息。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的博士后乔·凯尔西(Jo Kelcey)具有相同的观点,她的博士论文研究了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教育活动,指出IMPACT-se等组织的报告以抨击为目的,不具有研究报告应有的水平。无独有偶,德国乔治·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在2021年的独立审查中发现,IMPACT-se发布的声明“方法论缺陷重重,结论夸大其词”。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学校采用所在国当地政府官方授权的教科书,所授课程经过合法认可,为该地区约54万名巴勒斯坦儿童提供教育。

凯尔西博士表示,“这或许是世界上接受最多研究和评估的课程,这些研究的数量超过我所见过的任何其他课程”。其中一些研究认为课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乔治·埃克特研究所发现,尽管近东救济工程处使用的教科书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政治教育和人权的标准,但其中部分书籍却包含一些反犹太的内容。近东救济工程处表示,已经改进了过去存在的问题,并将定期审查其学校的课程内容。

自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遭受袭击以来,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的学校已成为境内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的临时避难所。
自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遭受袭击以来,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的学校已成为境内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的临时避难所。 KEYSTONE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最大捐助国是美国,其资助的绝大多数资金都用于教育事业,但最近几周,美国等16个捐助国宣布停止向该机构提供资金。

其他机构能否取代近东救济工程处?

诺伊尔向瑞士资讯透露,近东救济工程处可能“逐渐被其他联合国机构取代,例如那些正在解决苏丹2千多万人道主义需求的机构”。

但凯尔西表示,这种看法是对联合国机构角色的理解存在误区,例如,尽管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经常被认为是可以替代近东救济工程处的难民援助机构,但其并未被授权在被占领地区开展工作或提供大规模的卫生和教育服务。

福蒂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这并非简单的同类替换问题,近东救济工程处目前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非常宝贵的作用。”他指出,大规模缩减其业务将增加整个邻近地区的不稳定风险。关停近东救济工程处甚至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因为该国必须保障巴勒斯坦难民的基本需求,而这正是工程处的职责所在。

在加沙地区,有超过200万人依赖人道主义援助生存,近东救济工程处表示,其资金足以维持下个月的运行,并警告该地区的饥荒迫在眉睫。据2022年的数据,瑞士是该机构的第九大捐助国,但在联合国调查报告和独立审查结果公布之前,瑞士将扣留(英)2000万瑞士法郎的资助。

凯尔西表示,“在当前的特殊关头,难以想象如果近东救济工程处关停,加沙地区将陷入何等困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爱尔兰、比利时、西班牙、挪威和科威特等国选择继续为该组织提供资金,并重申了对它的信任,凯尔西认为这是充满希望的迹象。

(编辑:Virginie Mangin,译自英文:瑞士资讯中文部/dh)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