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少年时期佚失管风琴作品 时隔320年首演
(法新社柏林17日电) 两首佚失已久、由德国音乐家巴哈在青少年时期创作的管风琴作品,今天在德国正式首演,这项发现被形容为「音乐界的伟大时刻」。
这两首管风琴独奏作品是巴哈早年生涯在图林根邦(Thuringia)阿恩斯塔特镇(Arnstadt)担任管风琴教师时所写,早在30多年前就首度引起研究人员注意。
但直到现在,专家们在终于确认手稿抄写者的身分后,才得以证明这两首曲子确为巴哈所作。
「D小调夏康舞曲BWV 1178」(Chaconne in D minor BWV 1178)与「G小调夏康舞曲BWV 1179」(Chaconne in G minor BWV 1179)今天已被新增至巴哈作品的官方目录中。
D小调乐曲的演奏时长约6分半钟,G小调乐曲则约为3分半钟。
这两首作品在时隔320年后,首度于莱比锡(Leipzig)的圣多马教堂(St Thomas Church)演出,巴哈长眠于此,并曾在这里担任长达27年的教堂音乐总监。
在作品演出前的记者会上,德国文化部长魏莫(Wolfram Weimer)盛赞这项发现「轰动全球」,是「音乐界的伟大时刻」。
他说:「这对全世界许许多多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是极大的喜悦来源。」
这些手稿没有标注日期也未署名,但据信是写于1705年左右,当时巴哈年约18岁。
根据负责记录与研究巴哈生平及作品的莱比锡巴哈档案馆(Bach Archive in Leipzig)资料,巴哈研究员沃尔尼(Peter Wollny)最早于1992年在比利时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 of Belgium)发现这些作品。
沃尔尼从一开始就对这些作品深感着迷,因为它们包含了巴哈在当时独有的几项特徵,但手稿抄写者的身分始终是个谜。
几年前,专家们在一封年代为1729年的信件中发现非常相似的笔迹,写信的人是巴哈在阿恩施塔特的一位前学生,名叫约翰(Salomon Guenther John)。
但由于信件比手稿晚了20年书写,且笔迹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更多证据。
直到最近,专家们才找到约翰在更早时期、与手稿年代相近的笔迹样本,从而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证实手稿出自他手。
今天负责演奏这些作品的荷兰管风琴家暨巴哈档案馆馆长古柏曼(Ton Koopman)表示,这些作品「品质极高」。
他说:「我深信,全世界的管风琴家都会非常感谢这份充满技巧、活泼的新曲目,并在未来经常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