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巴塞爾城:瑞士的“孤獨高地”

巴塞爾市萊茵河畔步道非常寬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市極小型的平均家庭規模。
巴塞爾市萊茵河畔步道非常寬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市極小型的平均家庭規模。 Keystone-SDA

在巴塞爾城市半州,47%的家庭以一人獨居的形式存在,比例顯著高於36%的全國平均值。該市四分之一的居民處於獨居狀態。州政府正在進行一項旨在提高民眾敏感度和消除居民孤獨感的計劃。 《瑞士雜誌》(Schweizer Revue)對此進行了報道。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在這個秋日的早晨,陽光灑進了82歲老人埃斯特·雅尼娜·澤恩特納(Esther Janine Zehntner)的公寓。這間四房公寓位於巴塞爾市Iselin區一棟居民樓的六樓,站在窗邊就可將城市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我過得很好。我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活,但這並非刻意的決定,」這位曾經為世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做了近十年駐非洲教師的老者說,「我有一顆『黑非洲』的心。」採訪中,她對自己在非洲不同城市從事發展援助工作的經歷津津樂道。為了保持晚年身體健康,她每天都堅持散步。

她最愛的散步地點就是萊茵河畔步道和巴塞爾動物園。她保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常常和朋友們一起去劇院、音樂會和博物館,但有時孤獨也會襲上心頭。隨著瑞士人口的老化和離婚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瑞士人被孤獨感所困擾。

大家的孤獨

在巴塞爾,四分之一的居民(即5萬人)處於獨居狀態。也就是說,該市家庭總數中的47%是「​​一人居」模式。而該市另外約15萬名居民處於「兩人或以上」的居住模式中,佔該市家庭總數的53% 。

艾絲特在訪談中也提起與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原同事度過的一週時光。大家都在展示孫子女和曾孫子女的照片。 「但我一個也沒有。我錯過了人生嗎?無論如何,如果要提到讓我倍感寂寥的一個時刻,那就要數那個時刻了。」艾絲特說。她每次聽到樓上鄰居家三個孩子的打鬧聲都會感到開心。

埃斯特·雅尼娜·澤恩特納在她位於巴塞爾的公寓裡。終生獨居的她毫不猶豫地表示:「我過得很好。」
埃斯特·雅尼娜·澤恩特納在她位於巴塞爾的公寓裡。終生獨居的她毫不猶豫地表示:「我過得很好。」 Stéphane Herzog

在她家樓下,有家名為「Huefyse 」的小酒吧餐廳,是當地「獨來獨往者」的聚會場所。男男女女在這裡喝啤酒,有時還會在露臺上抽根菸。在隔壁一家名叫「Ahornträft」的酒館兒,一位常客總愛坐在一張固定桌子旁辦公。埃絲特有時會和他共進一餐。她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六年,在之前的大半生時間裡,她住在Iselin區的一棟家族老房子裡-這棟房子是她祖父於1902年建造的。她一直與以前的鄰居保持聯絡。

被「孤獨症」困擾的半州

在巴塞爾州,獨居家庭的比例從上世紀60年代的21%上升到90年代的45%左右。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50%。巴塞爾城市半州政府和城市發展部負責人盧卡斯·奧特(Lukas Ott)說:「我們可以測量社會中人與人的隔離程度,但很難量化孤獨感。」這位官員負責將社會民主黨州議員帕斯卡爾·普菲斯特(Pascal Pfister)2023年向半州議會提交的一項提案付諸實施。

該議案建議從2025年起,向由志工管理的相關項目提供15萬瑞郎的資金,同時,建立起一套以「消除孤獨感」為目標的策略。奧特說:「城市必須為人們創造新的相處機會。」他提醒道,巴塞爾城市半州有大量的養老院、醫院和醫療社會機構。

2023年,州政府寫了一封信給所有獨居老人。信中提供了兩個電話號碼:一個是老年人支持服務熱線,另一個是孤獨者幫助熱線「你的聲音,我的傾聽」(Mon oreille pour toi)。當然,孤獨不只是老年人面對的問題。

在巴塞爾城市半州,三分之一的獨居家庭涉及的是20至40歲的年齡層。盧卡斯‧奧特說,在人員流動性較強的世界裡,相當一部分日常活動發生在網路上。年輕人生活在一個「人際關係更廣,但往往更脆弱」的世界。 「人際關係的品質和深度其實是至關重要的。」奧特說。

社會隔離(譯者註:又稱“社交孤立”,指人與社會之間完全或是接近完全缺乏聯繫的狀態)是一個禁忌話題。 「老年人的孤獨眾所周知,但說到年輕人也孤獨,人們就不那麼能理解了。」奧特補充道。

嬰兒潮世代“以孤獨為恥”

六十多歲的戈特弗里德*出身於文化世家,他的兩個子女已經成年,他也已與妻子分居了十年。戈特弗里德在電話訪問中說,新冠疫情之後,許多自僱人士倒閉,他也不得不重新職業轉型。他坦率地談到了自己的孤獨感,他有不少朋友和熟人都離了婚,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潮一代的生存境況變得越來越複雜,有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只能靠救濟生活。 「到了我這個年紀,誰都不喜歡單身。」他說。

外出聚會對獨居者來說非常重要。熱鬧的巴塞爾兵營文化中心(Basel Kaserne)就是一個聚會的好場所。
外出聚會對獨居者來說非常重要。熱鬧的巴塞爾兵營文化中心(Basel Kaserne)就是一個聚會的好場所。 Keystone-SDA

戈特弗里德描述道,他的同儕希望兼具兩種看似矛盾的東西:既不孑然一身,也保持獨立和高品質生活。 「大家就這樣留在了各自孤獨的角落,誰都覺得生活會永遠這樣繼續下去。」戈特弗里德想追求幸福,但他覺得男女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 「我無法再和陌生的女性說話,甚至無法真正看到她們。」

現在,對於60多歲的人來說,Tinder(譯者註:一款用於行動約會-Mobile Dating,即線上約會求偶-的應用程式)已經部分取代了現實中的約會。「我透過這個平台認識了很多女性,但在現實生活中,我永遠不會和人討論孤獨,實在難以啟齒。」沒有老伴的日子越來越讓戈特弗里德感到煎熬。 「兩人作伴的好處是可以分享、分擔,有個人說話。」他希望在身體漸衰、父母離世的時候,有伴侶陪在身旁。

女性愛獨居

根據巴塞爾城市半州經濟、社會和環境部提供的數據,在該州的社會福利領取者中,約有75%的人獨居或住在福利院等機構。年輕族群的獨居比例也在增加。除此之外,一部分有子女家庭紛紛離開城市,去尋找更安靜的居住環境。該州州長辦公室發言人梅拉妮·伊姆霍夫(Melanie Imhof)說:「州政府正在加強適合這些人群的基礎設施和服務。」

就連巴塞爾劇院廣場上的丁格利噴泉也熱鬧鬧鬧,充滿動感。
就連巴塞爾劇院廣場上的丁格利噴泉也熱鬧鬧鬧,充滿動感。 KEYSTONE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城市社會學實驗室的盧卡·帕塔羅尼(Luca Pattaroni)教授解釋說:」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決定推遲婚姻或建立伴侶關係的時間點。針對這種需求,房地產業正在創建「共同生活」(co-living)空間:在帶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築中提供單人公寓。

「國家消除孤獨計畫connect!」負責人托馬斯·普夫魯格(Thomas Pfluger)指出:「如果城市裡都是孤立的公寓,且缺乏聚會場所,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就會更加貧乏。」

帕塔羅尼提到一項有關集體生活的研究,其中寫到“合作社”(cooperatives)範例:人們在同一屋簷下共享生活,那裡有被稱作“clusters”的共居空間,居室週邊還設有設備齊全的工作室。「孤獨感會導致憂鬱症,是關乎心理健康的核心問題。」帕塔羅尼說到。

那麼,到底可不可以稱巴塞爾是瑞士的「孤獨之都」?「要知道,巴塞爾人可把自己叫做『傳統和聚會的傳承人』。」普夫魯格說。不要忘記,巴塞爾的狂歡節(Fasnacht)和秋季博覽會(Herbstmesse)可是聲名遠揚的盛事。

*此處為化名

(本報道最初發佈在Revue Suisse外部链接)

阅读最多
海外瑞士人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