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80年后:从广岛到日内瓦,全球禁止核武器的斗争 

当今世界,核军备竞赛死灰复燃,裁军谈判频频搁浅,冷战遗留的核弹头仍高悬全球头顶。
当今世界,核军备竞赛死灰复燃,裁军谈判频频搁浅,冷战遗留的核弹头仍高悬全球头顶。 SWI swissinfo.ch

在广岛遭受毁灭性核打击80年后,全球在核武器上的开支正急剧攀升。那么80年过去,核裁军为何裹足不前,反而迎来新一轮核军备竞赛? 广岛的历史悲剧是否已被人遗忘?让我们听听一位幸存者的警示。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1945年8月6日,广岛。7岁的児玉三智子(Michiko Kodama)站在教室窗边的课桌旁,犹豫着是要冲出去,还是留在原地,用防空头盔护住自己。就在这一瞬间,一道无法言说的强光袭来——“黄色、橙色、银色”——整个景象难以用言语形容。窗户随之碎裂。她赶紧钻到课桌下,随即失去了意识。

她就读的学校距离爆炸中心仅四公里多一点,她的家离得更近。当天,她父亲抱着她穿行在一座烈焰吞噬的城市中,路边满是烧焦的尸体。

“那一幕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她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视频采访时回忆道,“有人拉着我们的腿哀求:‘求求你们救救我,给我一点水。’”

有一幕让她尤其难以释怀: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可能已经与家人走散,径直朝他们跑来,她半张脸和身体都被烧伤。女孩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乞求着他们帮一把。但他们无能为力,只能走过去。小玉回头望了一眼,“她已经倒在地上了,”她说,“我想她已经死了。”

80年过去,小玉的证言依然是对核灾难的警世钟声,提醒人们单枚核武器所能造成的破坏。第一枚在战争中使用的原子弹足以顷刻间摧毁广岛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造成约13.5万人死亡。这段经历也向今日支离破碎、再度踏入核军备竞赛的世界发出警告。专家警示,这样的趋势一旦失控,或将引发难以收场的浩劫。

从日内瓦停滞不前的裁军谈判,到各国军费预算节节攀升,当前的趋势不再是废除核武器,而是走向重新武装。在过去五年里,世界各国在核武器上的开支急剧上升,而自1945年以来,世界面临的核冲突风险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高得多。

“当前核武器被动用的风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高,”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执行主任梅丽莎·帕克(Melissa Parke)表示。该组织因在推动《禁止核武器条约》(TPNW)方面的突出作用,于2017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这一条约是首个全面禁止核武器的国际协议。

帕克的担忧广受认同。今年1月,《原子科学家公报》将“末日钟”指针再度拨前一秒,来到距午夜仅89秒的位置,这是该机构就危险技术对世界构成生存威胁的最严厉警告。此次调表,部分源于人们担心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战争可能会因误判或意外而引发核冲突。而在此之后,今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有核国家关系骤然紧张;6月,有核国家以色列与美国对正在发展核能力的伊朗发动袭击,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担忧。伊朗正在发展核能力,但坚称这些核能力是为了生产能源等和平用途,而不是为了制造核武器。

更令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威慑与扩散项目负责人赫洛伊丝·法耶特(Héloïse Fayet)感到警惕的是,“核武器作为国家治理与施压工具正卷土重来……这一趋势与国际秩序的瓦解同时发生——尤其是关于核武器的规范与规制的溃散。”她指出,这增加了误判和灾难性错误的风险。

新一轮军备竞赛

外部内容

近年来,核武器支出呈现激增态势。自2019年以来,全球九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均提高了每年的核武器投资。美国居于首位,俄罗斯和中国紧随其后。

尤其是中国,其核武库扩张尤为显著。据美国国防部估算,中国的核弹头数量从21世纪初的约200枚增至去年的约600枚,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000枚。尽管如此,这一规模仍仅相当于美俄核武库存的约十分之一。

尽管中国官方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即承诺除非遭受核打击,否则绝不动用核武器。但一些西方分析人士质疑,在真正爆发重大冲突的情况下,这一立场是否能坚守到底。

中国于1992年正式成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以期获得更稳定的国际环境并提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感与信誉。不过在早期,中国曾公开主张广泛扩散核武器,以抗衡美苏霸权,反映其对制度的怀疑态度。

中国是五个核国中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共同签署相关条约或声明,确立此原则为全球共识。此外,在2022年1月,中国与其他四个核国家共同发表联合声明,重申防止核战争和避免军备竞赛的政治意愿。

然而,中国在裁军谈判中也有备受批评之处。首先其核武库正在迅速扩张:西方智库估测其现有约600枚核弹头,且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枚;其导弹井数量也大幅增长,使其被视为与美俄并肩的“核对手”。与此同时,中国在核裁军机制尤其是核裁军验证方面鲜少展现兴趣,例如未参与一些国际裁军核查框架,如国际核裁军验证伙伴计划(IPNDV)等,降低透明度并增添各方疑虑。

其次,中国对参与中俄美三方或多边裁减条约持保留态度。美国曾提议将中国纳入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但中国拒绝加入,理由是其核武库规模远小于美俄,谈判条件不对等,仅当美俄核武减少至接近中国水平时才考虑谈判。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不断提高参与核谈判的门槛,实际上是在推迟责任并缺乏真诚对话意愿。

中美之间非正式层面(Track Two)核对话于2024年3月恢复,但官方层面谈判依旧停滞。美国方面对中方不积极响应正式核军控风险降低提案表达出失望。正式谈判尚未恢复,双边制度性交流仍存在阻滞。

“当前有核国家对核武器的兴趣愈发浓厚,这也令那些尚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蠢蠢欲动,”法耶特表示。她列举了韩国、日本、乌克兰、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称这些国家正日益对核武器抱以更为积极开放的态度。“他们把核武器视为国家治理的有力工具。”

而核武库的现代化也引来了新的隐忧。许多有核国家正投入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制导系统。帕克特别担心人工智能正悄然渗入核指挥与控制系统,这种现代化反而可能让这些系统更容易遭受网络攻击。

如今的核弹头虽然体积更小,但威力却呈指数级增长,远超当年投掷在广岛和三天后轰炸长崎的原子弹。1954年,美国进行的“布拉沃城堡”(Castle Bravo)核试验,其爆炸威力就达到广岛原子弹的1’000倍:15兆吨对比15千吨。将这样的破坏力乘以目前全球大约1.2万枚核弹头,其潜在的毁灭性可想而知。“1.2万枚核弹头同时引爆,地球都可以被摧毁两次,”児玉三智子指出。

原子弹威力比较
原子弹威力比较 SWI swissinfo.ch

条约面临危机,规范日渐式微

国际社会自广岛事件以来历经数十年精心构建的核约束体系如今正摇摇欲坠。

上世纪60年代在日内瓦谈判达成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正遭遇信任危机。2022年的上一次审议大会在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草草收场,而定于2026年举行的下一轮大会前景同样黯淡。

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审议大会旨在评估条约三大支柱——不扩散、裁军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进展情况,同时也意在加强缔约国之间的承诺。

“如今核军控协议几乎完全失去了效力,新一轮核军备竞赛正在展开,”帕克表示,“事态非常严峻。这个时候,世界领导人本该坐下来谈谈,化解彼此的不信任……认真地讨论裁军问题,这是多年来难得的契机。”

日内瓦正在举办多项活动,纪念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80周年。因瑞士一贯秉持中立立场,且日内瓦又是联合国多个重要机构的驻地(包括联合国裁军研究所),这一城市自然成为各国探讨核问题的首选之地。

这里同时也是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的召开地点。但这个每年举行三次会议的多边谈判平台,数十年来却未能达成任何新条约。上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成果,还是1996年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因始终未获得足够多国家的批准,至今未能正式生效。美国、中国、印度等关键国家至今未予批准,俄罗斯则在2023年正式撤销批准。

而2021年生效的《禁止核武器条约》,至今仍被有核武器国家集体忽视。就连一向中立的瑞士也未签署该条约,尽管该条约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号召力。2024年3月,瑞士联邦委员会在其最新评估中重申,瑞士关于核裁军的承诺最好通过现有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来实现,因为它涵盖了所有有核国家。

外部内容

 冲突地区核风险加剧

世界曾多次处在核灾难边缘,次数远超大多数人的认知。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到后来的虚假雷达警报,都曾让人离末日仅一步之遥。帕克表示,世界能走到今天,“纯粹是运气好”。她的说法也呼应了众多专家的观点,包括前国际核不扩散和核裁军委员会联合主席加雷思·埃文斯(Gareth Evans)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

外部内容

大多数核危机事件都发生在美国与前苏联之间。这两个国家在冷战期间大量囤积核武器,当时各自拥有数万枚核弹头。直到今天,美国和俄罗斯依然掌控着全球大约90%的核武器,每个国家都拥有超过5’000枚核弹头。

如今,全球最动荡的地缘政治冲突,几乎无一例外地牵涉到核武国家,或者是那些正处在拥核边缘的国家。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核武国家参与大规模冲突、发出核威胁,以及核言论升级,就连高级政治领导人都在发表相关言论,”帕克指出,“那些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正利用核武器作威作福,以核霸凌的姿态行事,仿佛自己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她表示,美国与以色列近期对伊朗的打击,更加突显了全球核政策中的双重标准。不过,帕克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国家在支持《禁止核武器条约》。目前,近100个国家已签署或批准了该条约。该条约在联合国层面也即将迎来多数支持。预计今年还会有更多国家成为缔约国,其中包括吉尔吉斯斯坦。

外部内容

过去的教训被遗忘

对児玉三智子这样的幸存者来说,核威胁令人痛心,且始终存在。她背负着那段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也正是这份沉重的记忆与责任感,促使她不断发声,担心这个世界正在逐渐遗忘广岛的惨痛教训。

这种担忧不难理解。2018年,児玉三智子曾与五个核武国家的外交官会面,敦促他们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下的裁军义务。然而到了2024年,当她再次在乌克兰战争期间回到日内瓦时,那些国家的代表却无一愿意与她会面,只有无核武国家的代表表示愿意接见她。

小玉对日本政府当前的立场也感到失望。尽管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但却没有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该条约于2021年正式生效,而就在同一年,她那位在广岛核爆发生时只有五岁的弟弟,因遭受辐射导致的多种癌症离世。

“我们这些‘被爆者’(hibakusha)还活着,”她使用日语中指代1945年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词汇说道,“我们感到愤怒……我希望看到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Dominique Soguel

基于近期发生的事件,遵守核协议,到底是风险更大,还是回报更多?

伊朗一直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却遭受多年的制裁,甚至遭到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与此同时,朝鲜则彻底无视所有规则,成功发展核武器,却几乎没有国家与之正面对抗。当遵守规则的国家落得更糟的局面,而违反规则者却能“得利避祸”,还有什么理由让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签署或信任核裁军协议?

2 留言
查看讨论

(编辑:Nerys Avery/vm,补充信息:Akiko Uehara,编译自英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