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国爆猴痘病例 联合国忧污名化LGTBI人士
此内容发布于 2022年05月23日 - 01:05
(法新社日内瓦22日电) 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UNAIDS)今天警告,有些关于猴痘病毒的报导充斥种族主义和恐同言论,不仅加剧污名化,也会对当局因应日益严重的疫情带来影响。
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说,近日爆发的猴痘病例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身上。
但它补充说,最可能的传染途径是与猴痘患者有身体接触的人,任何人都可能受到影响,还说有些对非洲人和LGBTI(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或双性别)族群的报导「强化了恐同和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加剧污名化」。
截至目前,已有15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实验室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包括多个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和加拿大,以色列、瑞士和奥地利则是最新通报病例的国家。
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副执行主任卡瓦纳(MatthewKavanagh)说:「污名和指责会破坏信任,以及在这类疫情爆发期间有效应对的能力。」
「过往经验显示,污名化言论会迅速使基于证据的应对措施失效,因为这些言论会引发恐惧循环,使人们远离卫生服务,阻碍发现病例的努力,并鼓励无效的惩罚性措施。」
猴痘症状包括发烧、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发冷、筋疲力竭以及脸部和手掌出现类水痘皮疹。
目前没有治疗方法,但症状通常会在2到4周后消失。根据世卫统计,自从1970年以来,共有11个非洲国家通报过人类感染猴痘病例,分别是贝南、喀麦隆、中非共和国、民主刚果、加彭、象牙海岸、赖比瑞亚、奈及利亚、刚果共和国、狮子山及南苏丹共和国。(译者:刘文瑜/核稿:蔡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