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他们的友谊为中瑞教育交流史谱写了一段美好的序曲

IEA(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
1990年9月,由中国主办的IEA(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全体代表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Armin Gretler作为官方层面的回访,代表瑞士出席了此次会议,对中方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前排左6为滕纯,此次会议的主持者。二排左9为Armin Gretler先生) 作者提供

“这是我瑞士的老朋友阿明-格雷特勒在1998年为我特意酿制的酒,非常珍贵,保留至今。这是我们美好友谊的象征。”2017年岁末,在中国首都北京,一位88岁高龄的长者手握着一瓶老酒,向着镜头,深情地讲述了这番话。随后,他嘱咐家人把视频传送去远在阿尔卑斯山的国度。

滕纯
滕纯老人 作者提供

那里曾经有过他的老朋友,有过他职业探索的足迹,以及如今深深的怀念。

他是当代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教育学家,2017年荣获年度中国好教育-烛光奖的获奖者:滕纯。

始于教育事业的交流

且让时光倒流到1984年,回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

那一年的8月,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简称IEA)第25届全体代表大会在新加坡召开,其时,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成为新会员,时任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滕纯先生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使中国迈出了与国际教育研究进行交流的重要一步。

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是国际性的教育研究合作机构,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以增强教育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学习。滕纯在IEA里认识了各国代表,其中包括瑞士代表,当时的瑞士教育协调办公室主任阿明·格雷特勒(Armin Gretler)先生。

滕纯和格雷特勒一见如故,就两国的教育研究展开了许多愉快的交流。格雷特勒非常崇拜孔子,他告诉滕纯,孔子在瑞士很有影响力,而自己也对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主张佩服不已。滕纯则告诉格雷特勒,他非常熟悉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滕纯对裴氏教育有研究且欣赏他提出的 “教育机会人人平等、教学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赋、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发展儿童的潜在能力”等主张。

滕纯还告诉格雷特勒:裴氏教育学说从清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很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出版了裴氏的教育著作,代表作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徳》中,爱的教育、儿童的母爱、从培养亲子之爱出发逐步发展为爱兄弟爱邻里到爱全人类,这些思想在中国广为流传。

格雷特勒和滕纯还谈到了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人让·皮亚杰。滕纯告诉格雷特勒,皮氏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心理学家。皮氏的发生认识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对中国的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都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方访问瑞士德语区

友好交流为两国间的进一步交流打下了基础。1988年,滕纯出访瑞士,对瑞士教育体制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格雷特勒不仅给滕纯详细地介绍了瑞士的教育历史和现状和别具瑞士特色的的教育双轨制,还亲自陪同滕纯参观访问了瑞士的普通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

作为教育研究者,滕纯有一个座右铭是:每到一地必进学校,每进学校必到课堂。他在职业生涯中跑过200多个县市区,看了1200多所学校,听了2000多节课。瑞士教育体制对中小学的全面和谐教育,对儿童自然天赋的尊重;对技术学校的专业教育、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设备的先进、严格的管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察之后,滕纯曾多次在国内的各种教育研讨会议上对瑞士的教育双轨制作了介绍和评价,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讲述他对瑞士教育的心得和体会。他认为,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值得向瑞士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根据滕纯介绍,自新中国成立后,在普及和发展教育事业中,曾作过多次实验。改革开放后,在高中阶段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工匠和蓝领技工,己将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上升到职业高等教育,并逐步缩小普通高校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

中方访问瑞士法语区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那么,始于80年代的这段对外交流,从时间上来说,究竟属于一个什么概念?带着这个疑问,瑞士资讯记者采访了当时负责法语区接待的原日内瓦大学教育心理学院利利安·帕兰代拉教授(Mme. Liliane Palandella)。

帕兰代拉教授回顾这段中瑞教育研究交流序曲以及他们跨越三十年的绵长友谊
帕兰代拉教授回顾这段中瑞教育研究交流序曲以及他们跨越三十年的绵长友谊 作者提供

帕兰代拉教授是瑞士教育界的老前辈和资深记者,曾撰写过大量与瑞士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章。她对我们说,在滕纯到访瑞士的1988年之前,不仅是中国,乃至亚洲国家,她都不记得有过与滕纯职位相当的官员曾到访过。

在瑞士法语区的考察里,滕纯不仅参观了日内瓦大学教育学院,还在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查阅了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资料,信息资料之齐全让他深感惊叹。

帕兰代拉教授和滕纯之间的交流也从这次会晤以后得到美好的延续。在滕纯到访瑞士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帕兰代拉教授常有把与瑞士教育制度相关的文章亲自邮寄给滕纯,不囿于国界,不囿于种族,为着更美好的人类教育事业愿景而携手努力。

帕兰代拉教授对中国的教育也很关注。1999年,帕兰代拉教授夫妇去中国访问期间,滕纯专程带他们去到中关村一小听课,并与校长和老师展开交谈。回到瑞士后,她在日内瓦教育报上发表了介绍中国小学的文章,并把文章寄给滕纯嘱咐他转赠给中关村一小作为纪念,以示敬意。

就这样,立足于教育研究上的交流亦慢慢随着时间的积累捂热了这份跨国的友谊。每逢到了新年时分,滕纯和格雷特勒之间必会亲笔书信往来,互贺新年。特别让滕纯感动的是,雷特勒给滕纯寄去的每一张贺年卡都是由自己亲手制成,用情至深。

1999年帕兰代拉教授合家访问中国时与滕纯一家喜悦相聚
2017年帕兰代拉教授合家访问中国时与滕纯一家喜悦相聚 作者提供

瑞方回访中国及回响

教育是机缘,语言是桥樑,善良是本性。随着岁月的增长,连结在三位教育家之间的深厚友情,也把中瑞两国间的交流和友谊进一步连结了起来。

1990年,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全体代表会议在中国举行,格雷特勒作为瑞士代表参会并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典礼,藉此机缘回访中国,对中方办会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时光流逝三十年。今天,滕纯与帕兰代拉教授已是耄耋之年的白发长者。而格雷特勒先生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撰写过的大量教育研究论文仍然被教育界翻译引用,为全球教育工作者继续提供参考和启发。

睹物思故人。在书房的窗前,忆念起自己的老朋友,以及横亘在三十多年时光的一份深厚友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三位教育家之间展开的这段交流,也对下一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格雷特勒与帕兰代拉教授的儿子后来都双双留学北大,走进汉语,走进中国,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瑞士的汉学生之一。而滕纯的长子滕滨也曾来到瑞士留学,从父亲广博的视野里得到启发,沿着父亲探索的足迹走进了彼邦的文化。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也是中瑞建交的第68个年头。谨以此文记录下这段绵长深厚的友谊,它为中瑞教育交流史谱写了一段无比美好的序曲。

格雷特勒的儿子1999年在北大留学期间参观中国当地的小学
格雷特勒的儿子1999年在北大留学期间参观中国当地的小学 作者提供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