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央行怎樣控制匯率浮動

告別固定匯率制度讓所有人都感到慌張,這裡是1973年法蘭克福股市上的股市行員們。
告別固定匯率制度讓所有人都感到慌張,這裡是1973年法蘭克福股市上的股市行員們。 Keystone / Str

1973年,國際貨幣制度終於告別了金本位(一種貴重金屬貨幣制度,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匯率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穩定性-這對瑞士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今年年初,瑞士央行發通告說,去年的赤字達1320億瑞郎之高,之所以出現這樣創紀錄的巨額虧損,是採取抵制瑞郎升值措施帶來的後果:除了其他做法之外,央行還不得不購買外國貨幣來對抗瑞郎的擠兌現象。

瑞士國民經濟對央行的嚴重依賴性從歷史上看是一件新事物,這是從50年前的1月開始的,當時瑞士被迫告別固定匯率制度。瑞士資訊swissinfo.ch就央行的歷史事件走訪了兩位歷史學家。

告別黃金

歷史學家將1945年後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這段時間稱為 “經濟奇蹟年”,而這一繁榮昌盛階段結束於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也就是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崩潰的日子。

1944年,44個國家在一個聯合國會議上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該協議的宗旨是,最大程度地減少國際貨幣匯率的波動。這一方面確定了美元與黃金的關係;另一方面,所有國家都承諾-特別是通過購買和出售美元-來穩定貨幣政策。

布雷頓森林會議:1944年7月,在新罕布什爾州(美國)討論戰後貨幣秩序。
布雷頓森林會議:1944年7月,在新罕布什爾州(美國)討論戰後貨幣秩序。 Un Photo

因為1945年後國際貨幣政策的方向是求穩定和可預測性。在經濟史學家Tobias Straumann看來,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戰爭經濟的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很快就回到了19世紀的自由經濟秩序中,隨著1929年經濟危機的到來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因此而變得更加謹慎,從而放慢了向和平經濟過渡的腳步。”

但這一系統在20世紀60年代末便無法再持續下去了,因為美國不再能履行用黃金兌換每一美元的承諾。 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放棄金本位制。

對於Straumann來說,這是 “貨幣史上最大的飛躍-從那時起,貨幣就成為了印刷品。誰都可以無限期地陷入債務之中,”他說:“之前貨幣與貴重金屬連動時,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瑞士一直大力提倡固定匯率制度。 Max Iklé,當時瑞士央行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在1962年曾強調,這樣做也是為了瑞士的聲譽。因為眾所周知,“我們的銀行,因為受理龐大的國際業務,而招致外國競爭對手的猜疑。”甚至就連美國總統也稱瑞士為 “避稅天堂”,瑞士的貨幣政策也被說成是“財富至上。

但1973年1月底,瑞士不得不放棄這一貨幣政策,因為意大利的一場貨幣危機再次導致投資者將瑞郎作為安全貨幣而大量購入,當時的瑞士財政部長Nello Celio宣布,央行近期內不再購入美元,而瑞郎則被放任在市場上自由發展。

瑞郎的匯率不再靠購入和售出美元來穩定,瑞士也由此宣告了退出戰後貨幣秩序-成為第一個任貨幣自由“浮動”的國家。

外匯銀行成為貨幣浮動器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瑞士央行的一個重大戰略措施,那就錯了。當時的聯邦委員會和央行都認為,央行只是暫時停止購買美元,以後還是會購進。 1971年,當時的瑞士央行行長Fritz Leutwiler還說,引進靈活的匯率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

即便只當作過渡期的臨時措施,他依然在一次與同事聊天時說,他 “無法想像引進靈活匯率後要實行怎樣的貨幣政策”,但Leutwiler後來卻成了阻止資本進入瑞士的人。 “央行做了他們不想做的事情,以至於後來不得不一再調整政策,”Straumann說。

1975年:一位動物園管理員在瑞士電視台展示一條貨幣蛇。
1975年:一位動物園管理員在瑞士電視台展示一條貨幣蛇。 SRF

而事實上,瑞士央行本身也不太相信這種單打獨鬥的做法能成功,因此在1975年,瑞士央行加入了歐洲匯率協會,這個協會被叫做“隧道裡的蛇”,其實就是歐洲共同體成員國為了讓匯率能“塊狀浮動”而創建的,蘇黎世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Jakob Tanner說:“這可以說是一個歐元的訓練基地。當時出現了一個想法,想要消除浮動帶來的不確定性的唯一方法是在一個穩定的團體內取消匯率,於是1979年建立了‘歐洲貨幣體系’.”

但是,因為法國想阻止圍繞德國馬克出現“硬貨幣國家集團”,再加上瑞士銀行保密法招致的批評,令瑞士加入歐洲體系的計畫失敗。

工業和靈活的匯率

而瑞士後來敲開了歐洲的大門,是因為瑞郎的自由浮動帶來了大幅升值-這對本國的出口帶來了影響。從1970年-1980年,瑞士製造業的就業率從40%下降到32%,但並未造成大規模的失業率,只是將一些外國員工送回國及解雇了一些做兼職的女性,而工會將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歸咎於新的貨幣政策。

但如果因此就將瑞士看做是一個非工業化地區,那是不對的:如今瑞士製造業企業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略超過25%,高於德國(24%)、意大利(22%)或法國(16%)。

但瑞郎的高匯率依然改變了瑞士的工業結構。 Jakob Tanner說:“在瑞士存活下來的都是些能夠抵得住殘酷價格競爭的行業。如果一個位於伯恩高原的製造商生產出具有高尖端科技水平的閥門,那麼價格是否翻倍,並不重要,因為它們會被用在價值數百萬的機器上,重要的是質量和國際化服務。”

Straumann也持類似看法:“持續不斷的價值上升壓力迫使經濟逐漸走向專業化和創新。”而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了一種潛在的危險,即 “最終將導致我們只生產奢侈品,如手錶和專業的醫藥產品。”

央行權力的增長

然而,瑞士央行也並非不作為。 1974年,瑞士央行開始預測下一年的貨幣供應總量:“這就有了一定的前瞻性,能夠提前為經濟增長準備好資金,”Straumann說。

但瑞郎依然繼續急劇升值。

1975/76年,瑞士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7.15%,即使在當時受危機肆虐的20世紀70年代,這也創下了世界紀錄。之後在1978年,瑞郎對美元的比值在9個月內飆升了30%。 “美國經濟學家Friedman低估了匯率的波動程度,認為市場會很好地自行調整,而忽略了當時的經濟狀況,”Straumann說。

起初,央行想採用老手法,比如控制流入瑞士的資本,但效果甚微。不僅美元在走低,德國馬克也同樣如此,而長期以來,德國馬克一直被當作瑞郎的儲備貨幣。

瑞士央行不得不另闢蹊徑,並首次制定了一條規則。瑞士用瑞郎購買德國馬克,根據需求量調節價格。當時的新做法是,設置了一個下限,“目的是再次讓1德國馬克的價格超過0.8瑞郎,直到貨幣交易員們接受這一價格,”Straumann說,他們引進了一個最低匯率,並通過購買貨幣來保障它的有效性-這一策略後來被反複使用。

這是央行首次通過浮動匯率獲得了自主制定貨幣政策的可能性。這令央行成為一個重要角色,而議會對其所作出的決策也不再擁有發言權。歷史學家Jakob Tanner說:“擁有一個獨立的中央銀行當然有足夠的理由,這樣可以防止央行成為某些協會或特殊利益者的操控對象。”

他繼續說:“自從過渡到浮動匯率政策以來,瑞士央行已經從一個小型的“獨傢俱樂部”變成了一個擁有自己研究機構的大型組織,對整個瑞士的經濟政策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因此,央行必須要有民主機制,而獨立性並不排除這一點。”

(譯自德文:楊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