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們知道詩人,但卻不知道建築師”

建筑师、艺术史学家、策展人Evelyn Steiner是2021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瑞士沙龙的负责人。
建築師、藝術史學家、策展人Evelyn Steiner是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瑞士沙龍的負責人。 Christian Beutler/Keystone

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舉辦期間,瑞士文化基金會也同時開啟了今年的瑞士沙龍(英)外部链接。策展人Evelyn Steiner在蘇黎世的工作室裡接受了採訪,她用“身體的邂逅”將建築空間與身體的關係帶入討論。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因為疫情您的沙龍被推遲了1年,如今很多人都期待著“身體的邂逅”。

Evelyn Steiner:這個名字似有些對抗的意味在裡面,因為現在走出家門、與人會面並不容易。

情況可能會發生改變,但建築師還是要創造出不一樣的空間,讓人們即使在衛生危機爆發時也能見面、互動。

您的沙龍會涉及什麼樣的邂逅?

不同領域和學科與建築學發生的邂逅,這會讓我們獲悉空間與身體之間多種多樣的連結。

在開幕式上人們可以獲得獨特的身體體驗:瑞士藝術家Katharina Anna Wieser(德)外部链接將用3個“木偶”與觀眾互動;一位歌手還將演唱歌劇新作,其歌詞來自於建築理論與建築史。

Evelyn Steiner (*1981)是一位建築師、藝術史學家和策展人。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結束了建築專業的學習後,她曾服務於羅馬、巴塞隆納和蘇黎世的多家建築師事務所。 2012年她在伯爾尼大學獲藝術史碩士學位。

她曾多次為建築展策展,如:2015年“Aristide Antonas的雅典公約”;2016年的“構建電影-流動畫面中的瑞士建築”和2020年瑞士版“女建築師展-百年建築史中的女性”。

通過研究歷史您已明確告訴我們:身體一直是建築學中的一個課題。現在又為何重提呢?

近50年來人文科學一直在深入思考“身體”這一課題。因為我們對於人類軀體的干預越來越多,例如醫療輔助生殖,抑或在人工智能領域依靠計算機技術對人體進行控制等。

有的傳播學研究就涉及到認同政治,而所有這些討論都很少波及建築學。讓建築學與其他學科發生碰撞,一定能激發最狂野的組合,令人驚嘆。

Katharina Anna Wieser,“身體的邂逅”,可移動的立方體,木板,木條,可遠程控制的履帶式車輛
Katharina Anna Wieser,“身體的邂逅”,可移動的立方體,木板,木條,可遠程控制的履帶式車輛 katharinaannawieser.ch

您能舉個例子嗎?

比如建築學與跨人文主義。這一哲學思路著眼於技術進步(例如植入芯片)對人體所造成的物理及心理改變。

如何讓醫學及神經學的新成就對建築學的認知及規劃產生影響?對那些“優化”的居民來說空間和城市結構是怎樣的?

机器人学习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面临伦理考验

数字技术打开了广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但近期的一些技术进步(如人脸识别)也带来了伦理上的难题。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开发国之一,瑞士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更多阅览 人工智能面临伦理考验

您指的是賽博格(Cyborg,人造人)吧,但在“智能家居”裡,賽博格不是住宅本身嗎?

用超級網絡打造的“智能家居”,也被稱之為“可感知環境”與居住者建立了獨一無二的連結。但即使沒有數碼設備,建築也並非靜止的客觀存在,而是能夠與我們交流對話的“主體”。

它既是公共的,又是私人的。它形成了一種集體記憶,與此同時對我們的人生與個性還會造成影響。在我們的生活中建築是很有存在感的:儘管如此建築學也並非教育中的必修課。我們知道許多詩人,但卻不知道建築師。

瑞士沙龍

  • 9月沙龍“志同道合
    ”2021年9月23-25日
  • 10月沙龍“現實”
    2021年10月21-23日
  • 11月沙龍“改變”
    2021年11月18-20日

11月沙龍的主題是建築學的標準與規範,這體現了某種價值觀。現在社會上對於身份的討論是否也影響了建築學呢?

瑞士在這點上還比較落後。這讓我想起瑞士的許多建築都沒有顧及到身障者。

建築學比較遲鈍、對社會事件的反應比藝術慢。例如現在建築業還將焦點對準四口之家,但事實上家庭結構早就變了。

是這樣嗎?今年蘇黎世備受矚目的“Zollhaus”住宅項目揭幕,它可以滿足居住群體中每個人對於共同生活不一樣的需求。在建築學上也被稱作“廳式公寓(德)”外部链接,裡面的空間可改動。

“Zollhaus”在瑞士是個例外。此外城區也很少有這樣的項目。

Hallenwohnen
Zollhaus/Hallenwohnen

所以說空間要具有“流動性”嗎?流動性這個詞大多與“非二元性別認定”有關,在建築學中是什麼意思?

對我來說是能創造無限可能、但又無法具體定義的空間。在沙龍里我們將與Joel Sanders(英)外部链接就此展開對話。這位來自紐約的建築師早就參與了酷兒的討論,並就非二元性角色認定與建築學寫過不少文章。他的最新項目就為博物館空間賦予了流動性,並嘗試了一體化思考。

在“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英)外部链接”的雙年展裡,Hashim Sarkis向空間提問:作為個人我們該如何在大群體裡一起生活,以應對全球挑戰?雙年展第一部分“在不同的生命體之間”就以個人的身體為核心。這是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嗎?

我想是的,一切從我開始,我是誰?我怎麼面對其他人、陌生人,甚至是生病的肌體?建築學要全面衡量,既要考慮不同的角色認定、生活形態,也要考慮醫學進步帶來的可能,甚至通過科技而延伸的身體。

在11月的沙龍里您還把“衰老的軀體”設為主題。什麼叫“抗衰老”建築?

這概念來自Madeline Gins和Shusaku Arakawa。他們在2008年於紐約建造了“延壽之屋”(英)外部链接。該建築特意為居民之間建立聯繫設置了障礙。

它沒有內牆,地板也不平。這對美國的藝術伴侶表示:裡面的人要不停地應對挑戰,並因此而延緩衰老。

(譯自德文: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