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歷史中的面紗:女性是如何被遮蔽隱藏起來的

20世紀30年代在法國巴黎舉辦的“最美女性眼睛”選美比賽,可謂是女性的身體是如何被世人細緻觀察、審視、評判的實例。
20世紀30年代在法國巴黎舉辦的“最美女性眼睛”選美比賽,可謂是女性的身體是如何被世人細緻觀察、審視、評判的實例。 (Keystone/Imagno Archive)

瑞士選民在於上週日(3月7日)通過了禁止穿戴布卡、尼卡布和其他非宗教形式面部遮擋物的動議,然而瑞士主流媒體(德)外部链接隨即將這一公投結果界定為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政治影響的問題。象徵符號在政治領域的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女性身體和面部的遮擋物始終是一個遠非僅僅存在於伊斯蘭世界、頗具爭議性的議題。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極其推崇基督教的國家-尤其是在歐洲地區,直到不久以前還圍繞面紗存在著諸多爭議。究竟它是保護女性免受外界不請自來、甚至不懷好意的審視的一道屏障,還是保護男性的目光免受女性魅力誘惑的一塊布料?這塊面紗覆蓋著道德和時尚隱喻、女性穿著問題,再加上它與宗教虔誠和遵守(由男性界定的)道德準則之間的關聯,這一切對於基督教世界而言並不陌生。

研究,第23145號作品,拍攝於1935年左右。
研究,第23145號作品,拍攝於1935年左右。 Imagno/schostal Archiv

2018年,維也納世界博物館(Vienna Weltmuseum)舉辦了一場題為“遮面,揭面!頭巾”(Veiled, Unveiled! The Headscarf)的盛大展覽,向民眾提供了截然不同的17個視角來看待這塊簡單的遮面布,而正是這塊看似簡單的布,讓眾多思想流派之間產生了根本性分歧。此次展覽精心編撰的目錄,匯集了幾個世紀以來有關面紗的各種新奇趣怪。

就在展覽開幕前不久,巴塞爾大學文藝復興和近現代史學教授Susanna Burghartz已從歷史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並於2016年發表論文《遮面的女性?近現代歐洲的面紗》(Covered Women? Veiling in Early Modern Europe)。鑑於近日瑞士全民公投前席捲全國如火如荼的政治辯論,瑞士資訊swissinfo.ch特此採訪了Burghartz教授,以期幫助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對這一迫在眉睫的議題進行分析。

首先,Burghartz明確指出,在西方社會,女性針對頭巾的“解放運動”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此,這一發展進程不能概括地解讀成一段“揭掉面紗”的線性歷史。拋開其宗教寓意不談,即便是在世俗世界中,“它對於變化莫測的時尚潮流的順應和追逐,絕不意味著面紗已經完全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

這位走在通往教堂之路的女性所佩戴的頭飾並非戴孝喪服。
圖中左方女性:“這位走在通往教堂之路的女性所佩戴的頭飾並非戴孝喪服。”圖中右方女性:“而這位女性的裝扮才是當時女性在服喪期間的標準穿著。”這種服飾在當時被稱為sturz 和tüchli。插圖:Johann Jakob Ringle,“Amictus,17世紀”。 Historische Museum Basel

瑞士資訊:據您觀察,頭巾這一議題是如何從道德、宗教以及性的寓意,轉變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在瑞士引發的政治爭議?或者更確切地說,背後是否存在強加於女性的政治力量?

Susanna Burghartz:總體而言,女性穿著-尤其是專供女性穿戴的頭巾和面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如今都被賦予了深遠的文化蘊意,而這些蘊意一直以來都被用於實現某種政治目的。比方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職人員會不約而同地宣稱頭巾和面紗是涉及宗教正確態度的辯論對象。

在歷史進程中,頭巾和面紗一次又一次地被象徵化,被視為權力問題。某些團體甚至直至今日還以此來衡量其影響力,比如1700年左右巴塞爾的神職人員團體或者現如今的伊朗。

2009年2月6日在澳洲伯斯舉行的女子網球界最高水準團體賽-亞洲/大洋洲聯合會杯(Federation Cup Asia/Oceania)雙打比賽中,來自伊朗的網球職業選手Madona Najarian正在賽場上奮力拼搏。
2009年2月6日在澳洲伯斯舉行的女子網球界最高水準團體賽-亞洲/大洋洲聯合會杯(Federation Cup Asia/Oceania)雙打比賽中,來自伊朗的網球職業選手Madona Najarian正在賽場上奮力拼搏。 Keystone / Tony Mcdonough

瑞士資訊:這是否意味著那些佩戴頭部和面部遮擋物的人關心的只不過是她們服飾所蘊含的政治意義?

S.B.:完全不是。對她們而言,頭部或面部遮擋物也可以提供一種保護,揭掉面紗相當於一種暴露行為。近年來,頭巾和面紗日益被格式化,成為了“世俗化的西方世界”和“伊斯蘭教”之間激烈鬥爭最顯眼的象徵物。然而,如果我們回顧歷史進程中許多不同的時尚面紗款式,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這種對“不同文明的衝突”的誇大渲染,是否會在兩種文明中同時限制女性的穿著選擇。因此,所謂的“穿著法規”-無論是強制遮面還是禁止遮面,對於任何一種以公民個人自由和公民能動性為根基的文化來說,都是存在問題的。

瑞士資訊:歐洲女性在多大程度上反對“身體遮擋”穿著規範?在20世紀之前,歐洲女性在這方面取得過什麼突破嗎?

S.B.:服飾時尚以及各國穿著規定的歷史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性的,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的。儘管如此,歷史上當然有過不少實例來證明女性必須遵守當時的相關穿著規定,但同時也有很多例子印證了女性親自動手開發新的服裝款式和面紗布料,並對服飾進行改變和調整以適應自身實際需求。

其中一個知名實例的主角是紐倫堡貴族女性。 16世紀初期,在斐迪南大公的協助之下,當時紐倫堡的貴族女性們公然違背當地議員們的意願和強烈反對,成功擺脫了設計精緻繁複卻沉重僵硬的傳統頭飾sturtz對她們的束縛。而在西班牙,16世紀末期舉國施行禁止女性面部佩戴半透明遮擋物的規定,因為在當時的男性批評者們看來,部分女性用名為tapado的紗質遮擋面部和身體,無異於是以淫穢方式來引誘男性。

街道上一位將面部乃至全身上下完全遮擋起來的女性。
左圖:街道上一位將面部乃至全身上下完全遮擋起來的女性。 “摩洛哥,非洲,北部,馬格里布,旅行”,拍攝於20世紀10或20年代。右圖:一位日本女孩將自己溫暖地包裹在一襲冬裝裡。 “亞洲,日本,亞洲人,旅行”,拍攝於20世紀10或20年代。 United Archives/carl Simon

瑞士資訊:雖然面紗一直被當成宗教虔誠和道德正義的象徵物,但它是否也創造了全新的愉悅感官符號或性符號?

S.B.:正如我剛剛提到的,昔日西班牙女性穿著的tapado就被視為一種“面紗遊戲”。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頭部遮擋物的悠久歷史,就會發現有很多時尚款式的面紗,譬如近代早期信奉新教的荷蘭女性所穿著的huyk;威尼斯交際花(即當時的高級妓女)對面紗的使用即模糊不明,又極易引人聯想:一方面她們希望藉此吸引顧客流連的目光,而另一方面又想表現出自己是位受人尊敬的女性形象;還有在18世紀末期風靡一時的新時尚,當時趕時髦的女性紛紛佩戴做工精緻的面紗來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時尚偶像人物賈桂琳·甘迺迪
時尚偶像人物賈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 Kennedy)在出席其於1963年11月22日遭遇暗殺的丈夫-第35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葬禮時以一襲黑紗遮面,逝者的兩位弟弟-時任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左)和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Kennedy,右)在側同行。 Keystone

在西方世界,直到今天,面紗還始終被當成一件時髦的服飾。據19世紀初一部頗具分量的百科全書Krünitz所記載的,在意大利北部地區、瑞士蘇黎世地區以及波蘭南部西里西亞地區等當時歐洲的主要紡織地,大批生產面紗布料。而像摩納哥王妃那樣的名媛,或者像賈桂琳·甘迺迪那樣的名人遺孀,直至20世紀還在穿戴這種面紗布料。直到最近紀幾年,西方社會才開始陸續強制推行禁止遮面的穿著法規,也幾乎完全取代了昔日的遮面風潮。

埃及開羅的年輕女性佩戴著面紗,拍攝於1930年左右
左圖:埃及開羅的年輕女性佩戴著面紗,拍攝於1930年左右;右圖:英國的一群“耶穌的新娘們”-即修女發願獻身於天主耶穌、通過神聖的儀式起誓按照福音方式終身不渝地追隨基督,拍攝於1965年。 Scherl/sueddeutsche Zeitung Photo / Eve Arnold / Magnum Photos

上個世紀70年代,大批從中東各城市和鄉鎮的農村地區遷移到西方國家的移民中也不乏有日常遮面習慣的中東女性。背後的原因與其說是宗教因素,倒不如說是傳統習俗。部分西方國家也試圖對穆斯林的服飾作出規範。譬如土耳其就曾於上個世紀30年代禁止穆斯林男性穿著傳統服飾;隨後也曾規定穆斯林女性禁止在公共機構場所佩戴面紗。

土耳其女性,拍攝於1886年之前,來自私人相冊。
土耳其女性,拍攝於1886年之前,來自私人相冊。 Akg-images

(譯自英文:張櫻)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