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尋得身心安住的信仰

台灣高雄佛光山夜景
台灣高雄佛光山夜景 汪晓茹提供

出生於浙江杭州的瑞士華人汪曉茹女士,自1991年來瑞士求學後,深耕於此地。精通中英法三語,在繁忙的教学和翻譯工作之餘仍潛心学佛,自2006年至今擔任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的義工翻譯。身體力行,將佛法中的道理實踐於生活之中。

​​​​​​​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在本篇的訪談裡,她與讀者分享,如何在瑞士尋求到信仰的依託,安定身心。並如何透過翻譯的工作,將東方的佛法介紹給西方世界。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是何時開始接觸信仰的?在什麼機緣下您開始信仰佛教?

汪女士:我奶奶篤信佛教,這就像是一顆種子植入我的心底。而我和佛光山真正結緣於2002年的日内瓦國際書展,在展覽上認識了比丘尼法師。我在口譯和筆譯上協助他們,向西方朋友介紹教育與文化方面的事務。我也進一步成為星雲大師外部链接的中法譯員,在做義工的過程裡我感受到自己能幫助別人,通過佛教經典更了解中華文化。

我曾遭遇過車禍,當時很低潮。一個瑞士當地朋友對我說:「可藉由與自己文化相關的信仰來排解痛苦與憂愁。」雖然這個朋友是天主教徒,卻是她的話帶著我開始回歸信仰,接觸佛教。之於我,她的這番話是一個重要的生命提醒。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在國內時,對信仰的想法是什麼?

汪女士:從前在國內沒有機會和家人討論這些事,但我想:追求宗教信仰是個人的事。佛渡有緣人。

我想國內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可能被宗教誤導。就我而言,學佛是種幸福。在國內的時候我雖去過不少寺院,富宗教盛名的名山大川,當時卻沒有信仰上直接的感悟。反倒是在瑞士透過了佛光山比丘尼法师,我更能輕鬆自在地提問,尤其在聊家庭與教育問題時,心中較為舒坦,溝通上也沒有障礙,就此開啟了我與佛法的因緣。

相关内容
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

相关内容

東風西漸中的瑞士佛教淨土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得名於山光水色,被譽為人間天堂,來自台灣佛光山在瑞士宣傳佛法的覺芸法師,在信眾相處間,看見天堂之中,現代人無可迴避的文明處境與困境。她與讀者分享,東方宗教如何與瑞士先進的社會接壤,東方與西方又如何看見所長,從信仰中開啟交流,解決現代人高度文明之外的心靈問題。

更多阅览 東風西漸中的瑞士佛教淨土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的瑞士家人也支持您在信仰上的追求嗎?

汪女士:我的瑞士家人對於信仰相當包容,他們也信任我對宗教所做的選擇,有足够的智慧避免誤入歧途,走火入魔。我在閱讀讀佛教經典時,也同時欣賞著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家人們更感受到我性格上變得柔和,也從佛法中得到的快樂,在佛教裡我們稱為法喜。因著這些正面的影響,他們也接受了我學佛的初衷。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覺得接觸佛教後,您感受到自身最大的轉變為何?

汪女士:大部分的佛教經典是中文的,佛教從印度而來,來到東亞地區已經包容了許多不同的文化,這當中也有許多華人文化。佛教生活除了拜拜這類的宗教行為之外,更包含了文化教育在內。比方:讀經典,對我而言是一種自身文化的回歸。我在求學過程中,曾經對西洋文學有深刻的追求,但後來我反過來又開始對自身的背景文化產生興趣。我奶奶在我心中種下的種子,就慢慢發芽了。透過佛教經典,我再一次認識了原生的中華文化。

年輕時我比較活潑,性格上也比較急躁,急於求成。現在我認識了佛教之後,明白了因緣具足才能成就的道理。在修習實踐佛法中,觀照因緣,我察覺到自己性格上的轉變。

學習佛法到了一個層次後,我也明白了人間佛教的一些道理。我們都是在家眾,透過佛法我們將個人、家人、工作等等這些生活原本的組合相互統合,協助我們理解自己,從細節中找出方向,安頓身心。信仰不是要我們離開原本的生活,向外企求心靈的寧靜,而是在生活中利用宗教的智慧以突破現實生活的障礙。

瑞士資訊Swissinfo:請問在日內瓦的佛光山您和其他信徒多久聚會一次? 有什麼樣的活動?

汪女士:佛光山日內瓦道場的共修法會,每個星期天都由法師帶領進行。沒時間去的話,在家讀讀經也是種修持。

每年還有各種佛教節日,比如“浴佛節”,日內瓦的佛光青年們曾編導演出了小話劇《佛陀誕生記》。今年5月19日又將有佛誕慶典活動,我們正在準備書畫展和素食遊園會等,也歡迎外界對佛法有興趣的民眾參加。

日內瓦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墨寶。
日內瓦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墨寶。 方常均 提供

瑞士資訊Swissinfo:在佛教的活動中,什麼樣的活動最能觸動您的心靈?

汪女士:我認為參加水陸法會,人的宗教情懷與信仰的堅定,都在法會的修持過程中更加深入。我每次去高雄佛光山,都有充電的感覺。萬人法會上,身體雖感疲乏,但負能量得以宣洩,精神再度飽滿。就連專心複誦“阿彌陀佛”時,眼淚都會不由自主流下來。而隨後會有身心舒暢的“回家”的感覺。

這就像一個人打坐會困頓,而跟著大家一起禪修,就會受到精神鼓舞和提升。這就是法會之中眾緣和合的力量。

瑞士的華人較少,法會的規模和頻率因此遞減。但形式上仍秉承千百年來漢傳佛教叢林儀軌,殊勝莊嚴。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覺得佛教的教義裡有什麼樣的精神與瑞士社會是共同的?有什麼是佛教能補足這個社會的?

汪女士:自覺覺人,自利利他。所謂自覺,就是瑞士人經常表現出的自律,以及對他人利益的尊重。佛教提倡的慈悲與包容,也是這個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國家所需要的。

然而在瑞士生活久了,有時過度自律,放不下心中的糾結,急於成就。透過修持佛法,讓人理解事情若未成,不要過度抱怨。因為佛法中所說的因緣,正是事情成功的原因,萬事萬物能成就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從這個角度來調整自己,可以釋放心中的壓力和內在的矛盾。

瑞士資訊Swissinfo:請您給正在追求信仰的瑞士華人朋友一些建議,也補充您對佛教的看法。

汪女士:智慧學佛、隨順因緣、智人無怨、重視宗教藝術與文教傳承,這幾點是我想補充的。

智慧學佛即是提升自己的認知,觀照“因緣”和“因果”。理解世間萬物因缘具足的道理,眾緣和合才能成就一件事、一個項目。若因緣尚不具備,就不能勉強行事,這將產生挫敗感。

隨順因緣,會讓自己更加耐心平和。懂得“因果”關係,就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尊重社會道德規範,不侵犯他人利益,從而能夠“如法”地生活。

智人無怨則是珍惜我們在瑞士生活的環境和機會,與其抱怨不如盡快找到解決方案。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以母語作為文化為堅實的根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佛光山是一個重視文教事業的宗教團體。佛教不只是“磕頭拜佛”,更多的是文化與傳統傳承。我去過54個國家,30多座博物館,欣賞西方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感觸很多,並希望藉由佛教的傳承,更多了解佛教藝術瑰寶。佛教的藝術品中蘊含了深刻東方文化與精神,是世世代代累積淬練的成果,進入佛教的世界得以窺見東方文化的精隨博大。

 在瑞士許多家庭堅持對華二代的傳統文化教育,包括文學藝術,而佛教也是一個進入的渠道。父母以身作則,由淺入深閱讀經典。定期參展,回國遊學,或者參加佛堂舉辦的人文活動,就是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一顆種子。華人子弟即使在西方長大,有一天尋根的時機來時,宗教的內涵也能指引一條正確的路。

作者:方常均 Facebook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