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瑞士最富争议政客”零距离接触”

右翼人民党政治家、原瑞士联邦委员克里斯托福·布劳赫(Christoph Blocher)是瑞士政界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人物。一部以他为主人公的纪录片,刚刚在洛迦诺电影节上全球首映。《经历-布劳赫》(L'expérience Blocher) 这部电影既不歌功颂德,亦不批判论过-可谓是“一块”瑞士历史。它成功地“打入”了瑞士最有爆光率和最惹争议的政客之“私密空间”,但是,它却并未将焦点人物的神秘、隐蔽之处公之于众。
在即不赞同其政治观点,又不认可其行为方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影片将政客之为人表达出来呢?布劳赫现年72岁,让瑞士人非爱即恨,有些人视他为“救世主”,有些人则认为他是“民主的威胁”-爱也好,恨也罢,他给20年来的瑞士政坛留下了无可置疑的印记。
沃州导演Jean-Stéphane Bron在片中讲述了布劳赫的生平经历:这位农民之子原本想子承父业,后来却成为瑞士最能呼风唤雨的商人和政客。导演的镜头紧随人物的一举一动,同时又着意去引发观众对于国家、对于瑞士20年来民族主义之风的思考。
1969年出生于洛桑,Jean-Stéphane Bron毕业于沃州州立艺术学院(ECAL)。在拍摄了《以我们的服务而闻名》(Connu de nos services)和《优良举止》(La bonne conduite)两部影片后,他于2003年又推力作《国会里的玉米》(Maïs im Bundeshuus),这部正片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以吸引人的方式展现了瑞士联邦政体内部的运转模式。该片获得年度最佳纪录片奖和《纽约时报》颁发的特别视角奖。《国会里的玉米》至今仍被视为是最成功的瑞士电影之一。
他的第4部纪录片《克里夫兰对抗华尔街》(Cleveland contre Wall Street)以经济危机为题,入围2010年戛纳电影节,进入“导演双周”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竞赛单元。该片还另获法国恺撒奖提名,并获得瑞士最佳纪录片奖。
Jean-Stéphane Bron同Ursula Meier、Frédéric Mermoud和Lionel Baier一起,创建了电影工作室Band à part Films。
当年,布劳赫反对瑞士加入欧洲经济区(EEA),在政治圈里孤注一掷的他却成功赢得了瑞士超过半数公民的支持。这是他第一次巨大的政治胜利,也是他影响力急速攀升的开始。排斥欧洲一直是他政治生涯的主导思想之一。此外,他还主张抑制移民数量,保卫国家主权-这些理念让布劳赫所属的瑞士人民党人气飚升,成为瑞士第一大党。
1940年10月11日生于沙夫豪森州,已婚,育有四个子女。
在完成了农民学徒培训后,他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毕业于法律系,后在蒙彼利埃(Montpellier)和巴黎深造。
70年代末,当选为国民院议员(任期为1979-2003年),开始涉足联邦政治,任人民党(SVP/UDC)苏黎世州主席,直至2003年。
1992年,他在反对瑞士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政治战中获得胜利,政治生涯迅速崛起,人民党也迅速发展。排斥欧洲一直是他政治生涯的主导思想之一。此外,他还主张抑制移民数量、保卫国家主权。
2003年,布劳赫成功当选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然而4年后,议会没有让他连任,而是选择让人民党内的“温和派”艾维琳·维德默- 施龙普夫(Eveline Widmer-Schlumpf)进入联邦委员会。
作为企业家,布劳赫的成功毋庸置疑,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化工集团EMS的主要股东及董事会主席。如今,他是多个大型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他的家族拥有Robinvest AG公司。
布劳赫是《巴赛尔报》(Basler Zeitung)的股东,同周刊《Weltwoche》的关系也很密切。
2011年以来,布劳赫为瑞士议会国民院议员。
这个男人和他的国家
期待这部影片中会有精彩爆料的人,可能要失望了。这不是一部政治性或调查性的纪录片-克里斯托福・布劳赫认可了影片内容,没有要求任何删减。纪录片导演Bron曾经为了展示瑞士政治体系的运转而拍摄了影片《国会里的玉米》(Maïs im Bundeshuus),还以经济危机为题,拍摄了《克里夫兰对抗华尔街》(Cleveland contre Wall Street);而这一次,他说:“我没想去介绍‘布劳赫体系’,而只是想做一部我的‘布劳赫经历’,想了解这个男人眼里的祖国、他眼里的民主,这才是贯穿影片的红线。”
“人们已经成千上万次地对布劳赫进行拍照、访问和描写。我试图做的,是迈进他身边不为人见的阴影区域,这些区域沉睡在瑞士人的集体意识中,所以我决定通过人尽皆知的事件来追踪布劳赫的故事。我并没刻意把他描写得更人性化,而是想卸下他英雄式的光环,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深入、更充实。”
影片场景多发生在布劳赫的汽车里。镜头追踪了2011年他运筹联邦委员会及联邦议院竞选的过程。2007年,布劳赫在联邦委员竞选中失利-四年之后,他要为自己雪耻。但最终,他的努力还是以个人及其政党的失败而告终。
通过档案图像的形式,Jean-Stéphane Bron为克里斯托福・布劳赫的政治对手们留下了表达空间:电影既回顾了布劳赫的在商界和政界的事业,又没有掩藏其经历中的黑暗一面,当然,影片于此也没有太浓笔重墨的挖掘。
纪录片导演自己也是影片的构成元素。画外音的使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作为创作者的疑惑(比如,他在旁白中说道:“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是同谋”)。与其说他揭开了人物的神秘面纱,不如说他表现出了人物的神秘感。作为政治动物和媒体老手,布劳赫从不会为迎合导演和观众而将自己的一切暴露无遗。
绝对零距离
在洛迦诺大广场(Piazza Grande)首映之前,电影《经历-布劳赫》就在一些左派政治家中间激起了不满的情绪:影片中心人物不仅活跃在当今政界,而且倍受争议,用公共基金来资助这样一部电影着实让人不解和反感。不过与此同时,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关注也格外热烈:可能至今也还没有过如此之多的联邦大厦记者前来报道洛迦诺电影节。
“这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它透过一个人物,一个瑞士近2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反映了瑞士当代史,”《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驻伯尔尼记者Markus Häfliger如是评论道:“至今还没有一部电影如此近距离地拍摄一位瑞士政治家,甚至涉足其私人生活。明星被平凡化、人性化了,他有长处也有弱点,有欢笑也有失落和低潮。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导演Jean-Stéphane Bron“探险”在主人公最隐秘的生活空间里:比如布劳赫儿时的居所,附近的墓地是他秘密的净土。剧组也进入了他现居的城堡,镜头里是另一个布劳赫:高唱一曲歌剧,在泳池中游泳,在卧室里饱受失眠之苦… 他的身边是低调的夫人Silvia。有些镜头处理得颇有故事片之风,仿佛布劳赫先生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正在表演的演员。
影片近距离的拍摄方式得到了瑞士意大利语广播电视台(RSI)政治专家Reto Ceschi的赞赏,他说:“我期待的并不是一部批判录,我只是想了解这个人。如果一个人为你敞开了家门,你自然会失去一些针对他的批评态度,这是不可避免的。”
缺乏政治性?
至于政治内涵,这部纪录片只是涉及一些皮毛,这也许是它的失败之处。Markus Häfliger评论道:“Jean-Stéphane Bron拍片的初衷之一是要挖掘出克里斯托福·布劳赫事业的深层动力,从这个层面来看,导演没能深入进去。这部电影谈不上是政治纪录片。我们不由自问,这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他迫于环境、不得已而作的妥协。”
就此,导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题材上,他并没有做刻意的回避,他内容的选择是平衡的。但是关于布劳赫“童话般”的权力崛起,影片表现得还是有所欠缺。从电影艺术性来讲,影片绝对出色,但是它留给观众的想像和思维空间还很有限。
那么,这是一部缺乏政治色彩的影片了?在《L’Hebdo》杂志的记者Stéphane Gobbo看来,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去揭露政界深藏的秘密,而是导演Jean-Stéphane Bron对人物克里斯托福・布劳赫的个人认知。也许人们会以为像Jean-Stéphane Bron这样的左派导演,一定会以批判的角度来拍摄这部电影;其实不然,导演的立场很中立,拍摄风格也很细腻微妙。”
可以确定的是:关于《经历-布劳赫》(L’expérience Blocher) 这部电影,人们还将众说纷纭下去,而关于影片主人公克里斯托福·布劳赫的评判争论也不会终止。生活还在继续,尽管电影本身带有一丝挥之不去的传记回忆色彩:也不知这是源于它戏剧性的配乐,还是对人物孤独感的诠释?亦或许是因为它同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相像的结尾,或是片尾那“剧终”二字?说来道去,又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迷…
(译自法文:郭倢)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