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中瑞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欧美同学会瑞士分会简介

欧美同学会瑞士分会简介 swissinfo.ch

九十年来,欧美同学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万余名会员的归国留学生组织。会员从30多个国家地区回来,分属留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瑞士、东欧、北欧、拉美、澳新13个分会。

早期同学会会员较少,留学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的学生同属“法比瑞分会”。改革开放后从瑞士学成回国的学者人数渐多,最终于1992年独立成“瑞士分会”。

南河沿大街111号是北京市中心仅存不多的传统典雅的四合院建筑。它西靠一箭之遥的紫禁城,东临著名的北京饭店,南依新复修的古老的菖蒲河公园。在20世纪初这里还是一座庙宇之时,一群从大清帝国走向世界又回到中国的留学生先驱者们,就怀着“留学报国,振兴中华”的目的,以此地为传播国外进步思想、先进科技知识、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活动基地。他们中间有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教育家蔡元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等。这些早期留学归国学者发起并于1913年创建了“欧美同学会”。1916年同学会集资购买了这座院落,使之成为此后几代远赴欧美求学的中国学生归国之时的共同家园,直至今日。

九十年过去,欧美同学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万余名会员的归国留学生组织。会员从30多个国家地区回来,分属留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瑞士、东欧、北欧、拉美、澳新13个分会。早期同学会会员较少,留学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的学生同属“法比瑞分会”。改革开放后从瑞士学成回国的学者人数渐多,最终于1992年独立成“瑞士分会”。虽然瑞士分会在北京地区不过一百余人,但其成员分布在高科技、医疗领域,外交部门、高校及各种科研机构,少而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赴瑞士留学人员较多的单位,留瑞归国学者在一些高精尖项目中,如核能研究、化工冶金、机械和生物工程等方面,表现出色。曾经留学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的李静海博士是1999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最近新当选的会长艾波曾是伯尔尼大学计算机博士,归国后担任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系主任、博士导师、计算机学院院长,现在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联通担任信息系统部总经理,是留瑞士学人的优秀代表。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回国后仍与瑞士同行保持富有成效的学术交往,而且成就突出。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中瑞教育合作的成功证明。

学成归国学者不仅带回了从瑞士学到的新知识,而且带回了对瑞士社会、瑞士人的新认识和新感情,成为真正能够沟通两国文化、维系两国友谊的坚实桥梁。瑞士分会一直与瑞士驻华使馆、在华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与瑞士使馆合作,瑞士分会成功地举办了1996年6月和1998年4月两次“中瑞经济关系研讨会”,分别邀请过现任大使周铎勉先生、前两任经济商务主任安欣和马哲明先生、“瑞士信贷银行”驻亚洲总代表布克曼先生作报告。2002年10月瑞士分会再次邀请周铎勉大使和现任的商务参赞龙月先生到同学会分别作“瑞士在世界的地位”和“瑞中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两个报告,大受欢迎。瑞士分会1996年接待过洛桑高等工业学院代表团,华北电力大学与之同办“电力规划研讨班”。1997年著名的清华大学的留瑞学者接待过洛桑大学物理系部分学生。1997年12月北京“瑞士历史研讨会”上,留瑞学者与现任大使周铎勉先生共同做瑞士从起源到20世纪的报告。2000年关于瑞士私立教育的新闻发布会也在同学会举行。此外,双方还携手举办增进友谊的活动、每年的新春联谊会、音乐会。其中1996年12月中瑞钢琴音乐会、1997年10月瑞士分会邀请3位瑞士著名音乐家(A . Magnin , A . Roman , E . Chumachenco )在南河沿古老的四合院中演出,都在中瑞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美丽的一页。

瑞士分会的这些活动得益于欧美同学会九十年传统开放思想的影响,也得到同学会总会的鼓励帮助。特别是得到瑞士驻华使馆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归国留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中瑞两国教育合作的成功证实了今后加强互派人员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期望推动更多的中国青年到瑞士学习,把促进中外文化经济交往的传统代代相传。

作者:端木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欧美同学会理事、瑞士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