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俄乌战争凸显联合国成员国的立场分歧

Un General Assembly
虽然西方国家投票强烈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联合国特别是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表明,包括中国、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在内的国家都不愿选边站队。 Copyright 2022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俄罗斯于2月24日入侵乌克兰,西方国家在应对该问题上表现得非常团结。但在世界其他地区,这场战争凸显出意见分歧和忠诚度变化,这可能会对全球政治和联合国(包括日内瓦办事处)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虽然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强烈谴责俄罗斯发动对乌战争,但许多国家并不想选边站队。中国显然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印度、海湾国家和许多非洲国家。在关于俄罗斯入侵其邻国的各类联合国投票方面(见下文信息框),一些国家已经转变了立场。例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塞内加尔先是投了弃权票,但随后又投票支持谴责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一直投弃权票。联合国大会是所有193个成员国都可以投票的唯一场合,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在联合国安理会中那样拥有一票否决权。

就瑞士而言,起初政府为保持瑞士的中立立场显得有些犹豫,之后瑞士加入了欧盟采取的对俄制裁。

联合国安理会,2月25日

理事国:15个,包括五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现任非常任理事国:阿尔巴尼亚、巴西、加蓬、加纳、印度、爱尔兰、肯尼亚、墨西哥、挪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

结果:被俄罗斯一票否决。11个国家投票赞成这项决议。中国、印度和阿联酋投了弃权票。

联合国大会,3月2日

193个成员国,没有国家具有一票否决权。

结果:以141票赞成,5票反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叙利亚、朝鲜、厄立特里亚),35票弃权通过决议。12个国家没有参与投票。

注:阿联酋这次投了赞成票。缅甸和阿富汗也投了赞成票,但他们的联合国代表来自前政府

投弃权票的国家包括中国、古巴、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南非、苏丹和塞内加尔(非洲联盟现任主席国)。45%的弃权票来自非洲国家。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3月4日

47名成员

结果:以32票赞成、2票反对(俄罗斯和厄立特里亚)和13票弃权(亚美尼亚、玻利维亚、喀麦隆、中国、古巴、加蓬、印度、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巴基斯坦、苏丹、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通过决议。注:塞内加尔和阿联酋这次都投了赞成票。

联合国安理会,3月23日

由15个理事国组成的安理会未能通过俄罗斯提出的关于在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决议草案(但该决议并未提及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投了赞成票,而其他13个成员国投了弃权票。

联合国大会,3月24日

由193个成员国组成的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在乌克兰提供平民保护和人道主义准入。决议还批评俄罗斯在入侵后造成了“可怕的”人道主义局势。该决议以140票赞成,5票反对(俄罗斯、白俄罗斯、朝鲜、叙利亚和厄立特里亚),38票弃权获得通过。

外部内容
相关内容
Pascale Baeriswyl

相关内容

瑞士希望“与欧洲同步,但保持独立”

此内容发布于 自从瑞士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以来,其他国家的人都认为瑞士放弃了中立,这是误解吗?就此我们采访了瑞士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Pascale Baeriswyl。

更多阅览 瑞士希望“与欧洲同步,但保持独立”

亚洲

虽然日本坚定支持“西方”立场,亚洲的一些国家却没有。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在谴责俄罗斯入侵活动的联合国投票中都投了弃权票。

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的国际历史和政治学教授戈帕兰·巴拉昌德兰(Gopalan Balachandran)表示:“鉴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我认为中国投弃权票是意料之中的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2月4日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表示,双方一致同意“反对北约继续扩张”。总部位于巴黎的战略研究基金会(FRS)的研究员安托万·邦达兹(Antoine Bondaz)说:“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把对方视为威胁,而是联合起来诋毁西方。中国正将其政治利益置于其经济利益之上。”他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中国政府还希望增加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而非加大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力。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3月底突访印度,邦达兹认为这是其外交叙事的一部分。“中国希望向世界表明,西方孤立无援,而印度支持中国和俄罗斯。”

印度曾五次在联合国对谴责俄罗斯的决议草案投弃权票,包括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也是如此。“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非常密切,与西方的关系也很密切,”巴拉昌德兰说,“印度从俄罗斯采购了大量的军事设备。“ 因此印度试图通过弃权来平衡与二者的关系,他说。

随着全球石油价格飙升,印度的立场可能是受到了俄罗斯折价石油诱惑的影响。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决定在联合国投弃权票,此举似乎映射了它在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中的历史性作用。

还值得注意的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的前苏联国家在联合国针对俄罗斯的投票中一贯选择投弃权票或不投票。由于这些国家在地缘上靠近俄罗斯,经济上依赖俄罗斯,因此会很紧张,显然不想选边站队。

非洲

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一轮投票中,肯尼亚、加纳、加蓬、卢旺达、吉布提、刚果、索马里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投了赞成票。只有非洲最强硬的独裁国家厄立特里亚投了反对票。在总共35个选择弃权的国家中,有17个是非洲国家,还有8个国家根本没有投票。联大第二轮投票的情况也是如此。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的研究员蒂埃里·维库隆(Thierry Vircoulon)认为,非洲弃权率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俄罗斯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并招致第一轮国际制裁之后,俄政府一直寻求增加其在非洲的影响力,比如通过在中非共和国和马里等冲突国家出售武器和提供私人安保。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也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小麦出口, 俄罗斯小麦的进口目的地还包括尼日利亚、南非、苏丹和坦桑尼亚。

维库隆说,这背后也可能有历史原因。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在冷战时期都是亲苏国家。南非、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等其他国家在解放斗争中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还有就是非洲威权主义现象日益严重,最近在苏丹、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几内亚发生了军事政变。最后同样重要的是,非洲国家的反欧(在西非尤其是反法国)情绪日益高涨,这也许是受到了“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刺激,许多非洲国家要求欧洲国家为殖民罪行做出赔偿。

中东和北非

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历史学和国际政治学教授穆罕默德-马哈茂德·乌尔德·穆罕默杜(Mohammad-Mahmoud Ould Mohamedou)说:对于中东和北非国家而言,“鉴于乌克兰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每个阿拉伯国家都会小心翼翼地采取立场,并主要考虑本国利益,因此在国际问题上,尤其是在当前的危机中,这些国家很难采取统一立场。”

由于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当前的叙利亚政权得以维持,因此叙利亚政府始终站在俄罗斯一边。乌尔德·穆罕默杜说,除此之外,这些国家所采取的立场都有一个特点,即犹豫是否要坚定且明确地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这位常驻日内瓦的专家认为,要理解这一立场,“我们必须重温2009年奥巴马总统在开罗的讲话”,他呼吁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推进国家民主化。于是该地区的国家,包括海湾国家,纷纷开始向俄罗斯靠拢,希望弱化与美国的联系。乌尔德·穆罕默杜说,从那时起,美国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影响力持续下降。他指出:“这种影响力的丧失是一个常态,这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也得到了证实。近年来,许多该地区的国家加强了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关系。”

那么,这些国家所表现出的“中立和独立”态度,是否会在国际舞台导致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卷土重来?”与其说这是一种保持中立的做法,不如说这些国家在拒绝做出选择,”乌尔德·穆罕默杜说,“不结盟运动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强得多,那场运动由过去的政治领导人领导,他们的品质与现在的阿拉伯领导人存在差异。”不过他认为,俄乌冲突“似乎让各国又有动力给出自己的国际立场,尽管这个趋势仍处于初期阶段,但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进展。”

拉丁美洲

前墨西哥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兼顾问豪尔赫·罗蒙纳科(Jorge Lomonaco)表示,在关于俄乌战争的联合国投票方面,拉丁美洲的反应体现了该地区的“第一层分歧”。更开放的民主国家站在西方一边,而威权国家则向俄罗斯靠拢。因此,玻利维亚、古巴、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投了弃权票或根本不参与投票。其余的国家则共同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但是,如果你研究投票以外的动向,看看决议草案的共同提案国以及谴责俄罗斯的联合声明,或者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看看对俄制裁,那么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画面,”罗蒙纳科说。

几乎没有任何拉美国家加入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行列。墨西哥总统安德烈·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布拉多3月1日表示:“我们不会采取任何形式的经济报复,因为我们希望与世界上所有政府保持良好关系。”

经济因素能否解释拉美国家的立场?“我不认为这是出于经济原因,”罗蒙纳科说,“尼加拉瓜、古巴和委内瑞拉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但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并没有;在大多数情况下,贸易和投资流动属于非相关因素。”他说,一些拉美领导人可能会对苏联时代的共产主义产生怀旧情绪。其他人可能希望在新的世界秩序出现时- 也许在中国的领导下出现- 他们可以有选择的余地。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为了表达他们的反美倾向。

他们的立场能维持多久是一个未知的问题。“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每个人都可能要为自己的决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罗蒙纳科说。

(译自英文:瑞士资讯中文部,编辑 Imogen Foulkes)

外部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