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流行木头房
木结构建筑迎来了自己的复兴时期。借助预制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建筑师们可以用木头“搭建”起高楼和拱顶。瑞士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瑞士在都市里推出的木制建筑的代表作当属媒体集团Tamedia位于苏黎世的办公楼。整幢大楼完全没有使用钢筋,只用了木材和玻璃。
这座新型建筑的设计师就是日本人Shigeru Ban,他称该建筑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该设计的最大挑战在于巨型的木结构模板,瑞士公司Blumer-Lehmann在工地将这些木制模板组装在了一起。
相关内容
世界最大的木制建筑-就在苏黎世
高科技
东部瑞士(Ostschweiz)公司坐落于Gossau,总是很骄傲地给客人展示建于1875年的锯木厂。但当人们走入锯木厂时,尽管满地木屑,尽管鼻子里充满了木头的味道,但还是很快就会意识到:如今的木材建筑,早已是一片高科技的天下了。
“现如今,很多建筑师都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程序,为了描绘出满足其想象的不同模型。模型还要转换成实体。如果要转变成木制实体,那么这就是我们的专长,我们花了4年时间才研发出来,”Blumer-Lehmann公司的木制建筑专家Richard Jussel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说。
为Tamedia公司生产建筑预制模板非常必要,它们每根称起来都有2吨重,24米长。这些柱子由计算机辅助制成,必须精确到毫米,不能差分厘,这样才能组装到一起。
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计划,即使是对像Blumer-Lehmann那样、拥有广泛经验的行业领先公司来说,也是如此。
相关内容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木制结构建筑
Ban的下一个项目属于斯沃琪
瑞士拥有众多不同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木制建筑,Tamedia的办公楼只是其中的一幢。建筑师Shigeru Ban还参与了斯沃琪于比尔的总部新楼的建设,预计2015年完工。
瑞士Rheinsalinen公司将修建欧洲最大的木制屋顶,用于存放冬天的融雪盐。
瑞士木制工业联合会Lignum的2012年年报和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木制建筑开始在瑞士变得流行。
Lignum的发言人Michael Meuter说,木材开始变得流行,已经有些年头了。在20世纪初时,木材往往被用于修建传统的瑞士小木屋和火车站。钢筋水泥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建筑用材。80年代末时,木材作为建材并没有激起广泛兴趣。
晚些时候,随着计算机绘图以及智能制图等科技的发展,学校里开始提供木制建筑的工程师及设计师课程。“这是一项创举,让工程师们也开始了解木制建筑,”Meuter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说。
该产业产值占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国内12’000家企业共雇有80’000人。
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厂址位于农村。
瑞士木材加工行业的联合会为Lignum。它集中了木材加工从伐木、到锯木、细木木工,以及家具包装、纸质工业等各个行业。于1931年成立。
Lignum每年会颁发木材使用革新奖,不仅涉及建筑业,还涵盖家装、家具和艺术品业。
就在几年前,颁奖的候选项目都很难找到,如今Lignum已有足够的选择,Michael Meuter说。这也可以侧面证明木材的受欢迎程度。
较少的CO2
自2004年起,《防火条例》放松了对木制房屋建造的管制,最高可以修建6层楼。木材在近几年来已经获得了更好的声誉。Tamedia的办公楼就被视作“形象工程建筑,”Meuter说。与其他建材相比,使用木材排放的CO2更少。
这对木建筑制造业产生了影响。“大型木材建筑公司的规模都翻番了,”Meuter说。但锯木厂所受影响有限,因为瑞士的木材太贵,因此在欧洲处于劣势。
Blumer-Lehmann的员工人数已增长2倍,近期营业额是30-40年前的十倍。Jussel说,当今有许多不错的工程师和建筑师,都愿意使用木材。而且瑞士在这方面的教育培训也进展得相当好。
瑞士占领先地位
建筑师Ban表示,瑞士“拥有最详尽的木材建筑科技知识”。Meuter也认为,在这一领域瑞士居于领先地位,甚至高于奥地利和德国。瑞士专家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例如Blumer Lehmann就曾在南韩和挪威完成过项目。
木制建筑工程师Hermann Blumer在该领域内以善于解决难题而著称。他为Tamedia项目中的木制模板发明了一种榫子(接口)。Blumer与Ban已合作过多个项目,他对瑞士资讯表示,该项目对他来说也是挑战,但他从传统的木制建筑中获得了灵感。
与钟表业相比,木制工业则小得多,Meuter说,但“在这儿工作的都是聪明人”,而且是走在正确的路上。毋庸置疑,瑞士的木制建筑不仅仅局限于建造传统的小木屋。“木材还将取得长足的发展,这会让这种材料变得更加炙手可热,”Meuter说。
(译自德文:宋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