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谨防:数字环境中侵犯知识产权

数字环境中侵犯知识产权 imagepoint

从被指称的域名抢注者那里拿回自己的因特网标识,是总部设于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调解与仲裁中心(AMC)的主要职能之一。

从记者在该中心了解的统计数字显示,谨防数字环境中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已经成为专业执法部门工作的重头戏。

瑞士资讯记者从负责监督域名知识产权工作的助理总干事佛朗西斯·居雷(Francis Gurry)处了解到,该中心自1999年开始启动受理第一个案件以来,他们依据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在第一个三年期就受理了5000个案例,中心还根据特定的争议解决政策处理了其他15511例案件,从而使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的域名抢注案件总数达到20511例。从上述统计数字显示,谨防数字环境中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已经成为专业执法部门工作的重头戏。

多数侵权案例涉及顶级域名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全球各国使用的通用顶级域名(Top Level Domain)数量已经从最初时期的3个(.com、.net、.org)扩大到现在的10多个。此外,各地各部门还普遍采用了.aero、.biz、.coop、.info、museum、.name、.pro等顶级域名,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上商务活动的日益增多,新的顶级域名还将不断涌现,违法抢注案例还会不断上升。

因此,对于公众社会了解与遵守这一领域的相关法规已经迫在眉目。特定域名争议解决政策主要包括用于解决.info的sunrise 条款政策和用于.biz的STOP政策。启用这些政策程序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自2002年年初以来全球采用了新的通用顶级域名(gTLDs)而产生大量的抢注案件。

除了上述域名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这个中心近年来还向33个国家的代码顶级域(ccTLDs)提供了大量的争议解决服务。

侵权案例反映出两大共同点

记者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解与仲裁中心(AMC)了解到,从该中心近年所受理的绝大多数有关顶级域名侵权案例情况看,它们带有两个共同点:

一、从所及案例可以看出数字环境中的侵权现象具有多国性。前三年中的20511个案例所涉及的当事方地域分布跨越了五大洲的110个国家,几乎覆盖了全球。从各国所占案例的数字看,美国占了大头(46.7%)。除美国以外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英国(9.4%)、法国(6%)、西班牙(6%)、韩国(5.2%)、德国(5.1%)。因此,WIPO调解与仲裁中心在处理这些域名案件过程中,除了使用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外还不得不使用德文、日文、朝鲜文、挪威文、葡萄牙文等10余种文字;

二、受理案件中涉及最多的域名类别包括食品、酒类、餐饮、时装、娱乐业、媒体、出版、体育、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等。因为按先行规定,每个顶级域名的使用都必须进过主管全球顶级域名分配的因特网分配名称和数字公司的投票程序,该公司从事先提出申请的许多个顶级域名中选出最符合条件的域名,只有获得投票通过的域名才能被正式启用。

欧盟国家启用新的顶级域名

据悉,欧盟国家已于2005年12月7日起全面启用以《·eu》结尾的新网络域名。该专用网络域名的投入使用将为欧盟国家在网络中建立一个公共域名空间,欧盟为保护这一顶级网络域名还制定了相关的特殊条例。

欧盟启用这一顶级域名是根据2000年10月3日欧盟委员会作出,关于需要在欧盟内部建立自己专用顶级域名的决定而设立,旨在抗衡美国的顶级网络域名(·com)。根据欧盟为这一顶级网络域名所制定的特殊条例规定,所有欧盟国家属下国家机关、公司和个人都有权使用以(·eu)结尾的网络域名。

根据2002年4月22日欧盟委员会的另一个特殊条例规定,欧盟上述专用网络域名的注册范围有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向欧洲其他经济区域的非欧盟国家开放。根据欧盟对保护上述网络域名的特殊条例规定,非欧盟国家属下国家机关和官方组织,如果在欧盟国家没有固定通讯地址、或者尚未在欧盟任何一个国家中注册过,则不在这个条例的保护之内。

非欧盟成员国瑞士该怎么办?

因为瑞士在1992年的全民投票中拒绝加入欧盟,所以瑞士至今仍然是游离在欧洲联盟之外的国家之一。鉴于欧盟对上述专用网络域名的特殊保护条例,瑞士不可反对他国公司使用诸如以下域名:《switzerland(瑞士).eu》、《matterhorn(瑞士境内著名旅游观光山峰).eu》、《swissinfo(瑞士资讯).eu》等等;根据欧盟的特殊保护条例,瑞士也就因此而失去对上述域名的保护权。据悉,域名(matterhorn.eu)目前已经被波兰抢先注册;代表瑞士国家的“ch”域名(ch.eu)已经被立陶宛买断;域名(switzerland.eu)则已经归属于西班牙;诸如此类被瑞士人视为国家主权范围的域名则已被他国注册或甚至买断,对于瑞士人确实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尽管欧盟使用特殊保护条例对其启用不久的顶级网络域名进行全方位保护,但若真正想使用(.eu)结尾的域名,其实也非常方便,因为在欧盟许多国家注册一家公司简直方便到举手之劳。若对涉及瑞士地名主权范围的顶级域名仍然情有独钟,那么任何人只要愿意花费39英镑,你就可以在欧盟国家消费较高的英国注册一家公司;而在德国注册公司仅仅收取25欧元的手续费;有了在欧盟注册的公司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使用任何带有(.eu)结尾的顶级域名了。

受理顶级域名申请基本过程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想要注册一个健康类的专用顶级域名“HEALTH”,它必须提出要求使用这个顶级域名的理由。因为目前世界上有1万多个健康类网站,广大用户根本无法通过使用因特网来获取他们需要获得正确、可靠、及时的健康信息。在这种无人管理的情况下,也无法让此类信息提供者遵守行业规则。如果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要求设立“HEALTH”顶级域名的申请获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作为这一顶级域名的主管机构,它将负责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管理该顶级域名下网站名称的分配和使用。因特网使用者就有可能通过该顶级域名来确认相关网站是否符合通行的质量和道德标准。

关于违法抢注顶级域名案例裁决结果公布于该仲裁中心网站后,在短短数月内对于这些内容成功点击的记录数字已经远远超过3000万次,这显示了公众对知识领域侵权现象的关注程度。上述现象再次证明了,经济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连婴体。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创新,而不仅仅是保护财产。在所有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中,知识产权规则是最年轻的。

一个国家若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就会无法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像中国这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不久的国家,对这些问题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不重视。尽管WTO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法(TRIPs)的内容可能表述的不很清楚,或是公布的渠道不够广泛,都应十分关注这种国际发展变化的方向,使自己努力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外援记者,愚大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调解与仲裁中心(AMC)在1999年受理域名侵权案例1个;2000年1857例;2001年1557例;2002年1207例;2003年1100例;2004年1176例;2005年1456例;2006年1824例;2007年2156例;侵权案例在过去8年中上升了2156倍,其中最近3年上升了83.3%。

原告国家(Complainant Country)案例所占比例如下:美国 5741个案例,所占总数比例为44.97%;法国1308例,占10.25%;英国969例,占7.59%;德国718例,占5.62%;瑞士641例,占5.02%;西班牙587例,占4.60%;意大利399例,占3.13%;加拿大248例,占1.94%;澳大利亚224例,占1.75%;荷兰216例,占1.69%;瑞典174例,占1.36%;日本153例,占1.20%;印度127例,占0.99%;丹麦104例,占0.81%;巴西102例,占0.80%。

被告国家(Respondent Country)案例所占比例如下:美国5125例,所占总数比例为40.15%;英国1089例,占8.53%;中国640例,占5.01%;加拿大616例,占4.83%;西班牙582例,占4.56%;韩国553例,占4.33%;法国382例,占2.99%;澳大利亚300例,占2.35%;意大利199例,占1.56%;瑞士179例,占1.40%;俄国175例,占1.37%;德国171例,占1.34%;荷兰160例,占1.25%;印度155例,占1.21%;巴哈马(群岛)147例,占1.15%。

现在全球各地“域名经济”已经相当火爆,一个域名字母竟然可以卖出数万美元。记者从中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获悉,目前顶级域名的卖价已经是个天文数字;就是类似“b.cn”、“g.cn”、“z.cn”等带有CN的二级域名也能买到1.5-2万美元。

专家认为,在任何一个国际域名体系下,用户可以注册到的好域名数量大约在400万个左右。

而目前“.com”域名注册量已达4000万个,剩余资源将近枯竭。专家表示,除了国家字母域名本身拥有巨大商业价值为众多投资者看好外,还得益于类似“.ch”、“.cn”等域名字母节节攀升的经济发展趋势。

com:商业机构,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edu:教育机构
gov:政府部门
int:国际组织
mil:美国军事部门
net:网络组织,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org:非盈利组织,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biz:商业机构
info:网络信息服务机构
pro:用于会计、律师以及医生
name:用于个人网站
museum:用于博物馆网站
coop:用于商业合作团体
aero:用于航空工业机构
xxx:用於成人网站(色情网站)
idv:一般用于个人网站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