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接连曝出亲密伴侣之间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联邦政府宣布将大力提高国民对于家暴的认识,并做好预防工作。
此内容发布于
11月13日,联邦委员会(行政机构)通过了一项法令(多语)外部链接,打击针对女性的暴力和家暴行为,并划拨了300万瑞郎(约合人民币2’100万元)的专项资金。这实际上为政府实施自己的计划或向外部组织拨款提供了法律依据。
预计这些资金将用于开展活动,提高人们对家暴的认识,培训专业咨询人员,同时为受害人或面临暴力风险的人提供援助方案。
该法令将于2020年1月生效,但只有在法令纳入2021年预算周期之后,相关款项才会流入项目。
家庭暴力在瑞士仍然很普遍。2018年,瑞士发生了18’522起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事件。家庭暴力导致27人丧生,其中24名为女性。在瑞士死于家暴的女性人数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要多。
瑞士是《预防和打击暴力侵害妇女行为及家庭暴力公约》(《伊斯坦布尔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于2018年生效,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法律保护和行为监管。今年7月,政府宣布(法)外部链接有关措施,以更好地保护家庭暴力和骚扰行为的受害者。
相关内容
欧洲铁路第二强:瑞士联邦铁路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非政府组织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T&E)的评选,欧洲最佳铁路公司是意大利铁路公司(Trenitalia),瑞士联邦铁路公司紧随其后,捷克私铁RegioJet公司位列第三。欧洲之星(Eurostar)表现最差。
更多阅览 欧洲铁路第二强:瑞士联邦铁路
相关内容
夜间牛铃扰民瑞士法院应接不暇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人“好静”,附近农场的奶牛挂着牛铃彻夜摇不停,惹得弗里堡州的两位土地所有人不胜其烦。然而,联邦法院驳回了两人希望在夜间取下牛铃的诉讼请求。
更多阅览 夜间牛铃扰民瑞士法院应接不暇
相关内容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外国学生将缴纳三倍学费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秋季新学期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的外国留学生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学费。学校预计将学费提高两倍,从现在的730瑞郎涨到2’190瑞郎(约合人民币6’000元到18’000元)。
更多阅览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外国学生将缴纳三倍学费
相关内容
亿万富豪的财富在十年间实现翻倍
此内容发布于
十年来,瑞士超级富豪的人数及其拥有的财富大幅增长。根据瑞银集团的调研,2024年4月,亿万富翁人数达2’682人,比2015年3月增加了50%。
更多阅览 亿万富豪的财富在十年间实现翻倍
相关内容
多数瑞士人认为乱扔垃圾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此内容发布于
近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瑞士乱丢垃圾的行为正在逐步改善。
更多阅览 多数瑞士人认为乱扔垃圾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相关内容
瑞士议会确认:第13个月养老金将于每年12月发放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联邦院12月4日确认,第13个月老年养老金将从2026年12月起如期发放。
更多阅览 瑞士议会确认:第13个月养老金将于每年12月发放
相关内容
瑞士职场阴影:一半员工曾遭受性骚扰
此内容发布于
尽管采取了防范措施,性骚扰仍然是瑞士职场的普遍问题。据调查显示,52%的员工曾经历过不受欢迎的性别歧视或性骚扰行为。
更多阅览 瑞士职场阴影:一半员工曾遭受性骚扰
相关内容
瑞士研究显示:“传统”男性自杀风险高
此内容发布于
苏黎世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固守传统男性角色榜样的男性自杀风险更高,不过,这种风险也因人而异。研究人员指出了增加该风险的社会文化因素。
更多阅览 瑞士研究显示:“传统”男性自杀风险高
相关内容
瑞士职场的“55岁魔咒”
此内容发布于
中国职场一直存在“35岁歧视”现象。根据官方统计,中年人的失业率虽然比青年人要低。相比之下,瑞士职场的“55岁年龄魔咒”要晚的多。瑞士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瑞士人寿(Swiss Life)称,在瑞士,尽管55岁及以上人群占劳动人口的23%,其担任的工作仅占职场的8%。
更多阅览 瑞士职场的“55岁魔咒”
相关内容
瑞士电动汽车保有率仅有4.1%
此内容发布于
在刚刚结束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作为贵宾指定用车,为各国参会元首及贵宾提供了通勤服务。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十年,电动汽车需求激增将重塑全球汽车业。目前,电动汽车在瑞士保有量非常有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更多阅览 瑞士电动汽车保有率仅有4.1%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我们想给女性一个家”
此内容发布于
在苏黎世市,有着一家历史悠久、专门接待女性的客栈,如今客栈的主人希望通过现代化管理和营造社区感,可以使得这间特别的客栈能够继续在这个成本高昂的瑞士城市存活下去。
更多阅览 “我们想给女性一个家”
相关内容
摆脱家庭暴力的隐秘安身之所
此内容发布于
在苏黎世,一家所处地址十分隐秘的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为遭受家暴的女孩提供容身之所,并帮助她们重新融入社会。 苏…
更多阅览 摆脱家庭暴力的隐秘安身之所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