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纺织业的灰色历史
苏黎世的纺织品展探讨了奴隶贸易、殖民剥削和宗教皈依如何作用于瑞士纺织业的诞生和财富积累。
主题为“印花棉”的纺织品展览正在瑞士国家博物馆举行(英)外部链接,策展人帕斯卡尔·梅耶(Pascal Meyer)表示,“17世纪时,印度是唯一掌握制作印花棉面料生产技术的国家。欧洲当时没有棉制彩色服装。”
正如此次苏黎世展览所描述的那样,荷兰人和英国人学会了彩色印花棉面料的生产工艺之后,利用机械化生产降低印花棉布价格,破坏了印度的纺织业。欧洲本地生产的色彩鲜艳、物美价廉的印花棉面料一时间家喻户晓,以至于法国国内的羊毛、丝绸和亚麻生产商开始向“太阳王”路易十四施压,要求禁止生产印花棉布。
瑞士的繁荣与奴隶贸易
保护主义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17世纪法国禁止生产和进口印花棉的政策对瑞士而言是重大利好。为逃避宗教迫害,众多法国新教徒移居瑞士,并在瑞法边境的日内瓦和纳沙泰尔等地建立了纺织厂。色彩鲜艳、物美价廉的印花棉面料需求十分旺盛,有商贩甚至越过边境将面料走私到法国。1785年,纳沙泰尔州科泰洛市(Cortaillod)的“新面料”(Fabrique-Neuve)工厂是欧洲最大的印花棉布生产商,当年生产了16万匹布。
印花棉贸易为瑞士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它却有一段黑暗的历史。这些面料被当作货币,用来购买非洲奴隶,然后这些奴隶被运往新世界。例如,1789年,在前往安哥拉的内克号(Necker)商船上,瑞士产的面料占货物总价值的75%。纺织公司也将自己的财富投资于奴隶贸易。文件记载显示,在1783至1792年间,巴塞尔的纺织公司Christoph Burckardt&Cie在21次奴隶贩运生意中持有股份,共贩卖了约7’350名非洲人至美洲地区。日内瓦、纳沙泰尔、阿尔高、苏黎世和巴塞尔附近的纺织中心的繁荣与奴隶贸易息息相关。
殖民项目
瑞士的顶级商贸中心地位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瑞士商人在世界各地买卖印度棉花、日本丝绸和西非可可等商品。这些商品从未运抵瑞士,但贸易利润最终都流向了瑞士。
美国内战和随后奴隶制的废除导致19世纪60年代爆发大宗商品危机,尤其是棉花贸易危机。瑞士公司沃卡特(Volkart)自1851年起就在印度以外的地区经营业务,并将原棉作为其主营业务。当时英国殖民主需要为曼彻斯特的纺织厂提供原材料,沃卡特公司利用这个商机扩大其在印度的生产业务。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农民被迫种植棉花而非粮食作物,此外还要直接向英属印度政府缴纳土地税。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同时凭借印度铁路网向内陆地区延伸所带来的交通便利,沃卡特公司占印度对欧棉花出口份额达到10%。沃卡特公司位于瑞士温特图尔的中心位置,这意味着该公司能够为法国北部地区、意大利、比利时、德国鲁尔地区和瑞士其他地区的纺纱厂提供产品。
尽管沃卡特公司要求员工摒弃种族歧视,但他们依然沿用了印度殖民统治者的一些做法。
“印度员工不得进入休息室。 这也是殖民统治时期对同一屋檐下工作和生活的印度人的要求。”梅耶表示。
传教热情
在殖民统治期间蓬勃发展的另一项事业是巴塞尔的崇真会。它由瑞士新教徒和德国路德教徒于1815年创立,旨在让“异教徒”皈依基督教。在如今的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和卡纳塔克邦,尤其是在底层印度人中,它的传教工作相当成功,因为这些底层人民从中获得了启蒙教育和培训。
然而,皈依另一种宗教意味着当事人有可能遭到邻里排挤并失去生计。为了保障信徒生活,崇真会在印度兴办商业项目,例如开办织造厂来解决信徒的就业问题。到19世纪60年代,它已经开办了四个织造厂,并将纺织品出口到非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等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上。
梅耶指出:“传教团体有好的一面,因为他们为印度人提供了工作,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只帮助那些皈依基督教的人。”
在瑞士国家博物馆举办“印花棉”展览的目的在于向瑞士人民展示瑞士及其纺织业与世界历史和殖民主义之间的联系。梅耶说,如今纺织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开设了很多工作坊,与年轻人讨论公平贸易和快时尚等问题。”
信息来源:《印花棉:编织千百故事》,克里斯蒂安·梅里安·韦拉格(Christoph Merian Verlag),2019年出版,此书经瑞士国家博物馆编辑。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