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联合国吃霸王餐:是时候制止了
多年来,中美两国一直在联合国悄然享受其特殊地位带来的好处。国际人权服务社(ISHR)执行主任菲尔·林奇(Phil Lynch)指出,世界其他国家需要一个强大且响应迅速的联合国,而这就必须让所有会员国都掏钱出力。
试想你经营一家餐厅,却有两位“顾客”常年上门白吃:他们把饭菜一扫而空,让别的客人连汤都喝不上,不仅拒付餐费,还一旦你敢抱怨,就威胁要关掉你的店。
对任何在联合国内部或与之共事的人来说,这故事听着就很熟悉。联合国就是那家全球餐馆,而那两位仗势欺人的顾客正是美国和中国。
两国拖欠联合国常规预算会费超过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拖欠维和行动经费逾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0亿元)。国际人权服务社最新报告揭示,中美两国还与以色列和俄罗斯一道,频繁利用自身影响力操控负责预算核算和分配的技术机构程序,企图削减联合国人权机制的资金。
联合国正陷入一场财政危机,其根源在于若干会员国——尤其是美国和中国——一边享受会员国权益(包括通过安理会否决权为自己及盟友挡下批评和审查),一边却拒绝履行应尽的财政义务。
这些国家通过全部或部分拖欠应摊会费,或故意拖延付款,让联合国来不及在当年使用该经费。根据规定,若资金在当年未能用完,联合国必须将剩余会费退还给相关国家。
这迫使联合国大规模削减开支,大幅压缩在人权、和平与发展领域的工作。联合国人权体系本就是该组织长期资源最为匮乏的部分,如今恐怕将遭受最严重的冲击。
尽管联合国并非尽善尽美,但这些削弱其职能的节流措施,偏偏出现在最糟糕的时刻。
从气候危机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再到全球范围的冲突,世界从未如此迫切需要高效的多边合作来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挑战。同样,民众对建立可信赖且可触达的国际司法体系的呼声也前所未有之高:世界各地的人权活动人士、严重侵犯人权行为的受害者与幸存者,正以前所未见的规模向联合国寻求问责、声援与保护,因为他们的这些权利在本国均遭剥夺。
削减联合国人权事务经费,将在各国层面造成实际的人道代价。去年九月提出的一系列经费削减方案,意味着联合国那本已捉襟见肘的人权预算要再被砍去逾15%。而该预算中区区1%的资金就足以保障四位联合国独立人权专家一整年的工作经费。
在过去十年里,这些专家为世界各国的人权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工作影响深远,为多项倡议提供了权威支持,包括阿根廷堕胎非刑事化,蒙古国安全饮水与卫生设施改善,孟加拉国、布隆迪、埃及、危地马拉、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等国释放被任意拘押的人权卫士与记者。
已经实施的经费削减措施,大大削弱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授权机制的调查能力,包括对刚果(金)、俄罗斯、乌克兰、委内瑞拉等国侵犯人权行为的调查。其中,针对缅甸的问责机制将失去专门调查性暴力的能力。
此外,人权理事会会议时间缩短,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的招聘已冻结,这两项举措均源于资金短缺,使得能够与联合国接触、为自身诉求发声或争取关注的活动人士、受害者及受影响群体越来越少。
因此,这些经费削减措施不仅剥夺了受害者伸张正义的机会,也让世界各地的暴行加害者得以逍遥法外。
这些经费削减措施显然缺乏战略远见,也没有经过充分分析就仓促提出,未弄清联合国要保持响应迅速、运作有效、高效有为所需的条件。
这种不加区分的做法未能有效针对效率低下或具备节省潜力的领域,例如联合国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举反而可能削弱联合国的整体效能,因为在人权危机被忽视的土壤上,和平与发展的种子也难以萌芽。
相反,增加对联合国人权机制和倡议的投入,更有可能在和平、安全、冲突预防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显著回报,其成效远胜任何盲目削减预算的做法。
目前,会员国正在鲜为人知却影响深远的联合国大会第五委员会第十八届会议(10月6日至12月5日)上,就联合国预算展开磋商。
各国应明确拒绝削减人权预算的提案,并确保人权事务获得维持其可持续性与有效性所需的额外资金。
各国还应努力确保“联合国80周年倡议”不会沦为单纯的削减成本行动,这一计划旨在提升联合国的响应能力和影响力。
相关内容
国际日内瓦
各国必须意识到,一个可信的多边体系最能维护其自身及集体利益,因此应当采取行动,防止联合国沦为无法无天、利益交易的场所。在整个预算谈判及“联合国80周年倡议”改革过程中,各国与联合国机构还必须与独立民间社会组织充分磋商,并保证其有意义的参与。
正如《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于对大规模侵犯基本权利的反思,人权高专办的成立源自全球各地人权卫士的推动,现代联合国改革同样必须响应全球人权卫士与受影响群体的需求与呼声,并吸纳他们的经验与专业智慧。
最后,若联合国这家“全球餐厅”要想继续生存下去,不断适应新形势,并满足世界对和平、正义与安全的渴求,就必须让所有“顾客”结清账单。那些有能力的国家应立即增加“小费”,也就是自愿捐款;而拒付账单者,则理应被请出餐桌。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分析指出,截至2025年4月30日,除美国仍欠约15亿美元外,中国尚欠常规预算缴款约5.97亿美元。同时,在维和预算方面,中国也欠款约5.87亿美元。 《金融时报》指出,中国在2024年将其约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6亿元)预算款项拖延至12月27日才缴清,拖欠时间由之前的数月延长至十个月左右。
虽然后期中国官方完成了应缴款项,但如国际人权服务社(ISHR)报告所示,支付虽“齐全”但极度延迟的模式,事实上与长期欠款效果相近:迟缴导致联合国无法及时动用资金,其预算计划和支出安排遭受严重干扰。
中国的联合国预算份额从2000年的不足1%上升至2025年的约20%(紧随美国约22%之后)。 与此同時,中国在联合国各预算委员会(如大会第五委员会)中的影响力也在增强,用于推动其改革议程和预算分配诉求。 然而,部分观察家认为其在缴费规范上的拖延行为,与其试图担任“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形成反差,而这一行为亦被视为联合国当前流动性危机的重要来源之一。
信息来源:皮尤研究中心、金融时报
(编辑:Virginie Mangin/ts,编译自英语:瑞士资讯中文部)
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瑞士资讯的立场。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