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有可能葬送中医

20世纪80年代,工作中的屠呦呦。 Keystone

屠呦呦因抗疟药物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在中国除了喝彩和自豪之余,也随之出现了各种争议。瑞士与对抗疟疾也不无渊源,早在1948年瑞士化学家Paul Hermann Müller因发现杀虫剂DDT灭蚊效应明显,且对疟疾起到遏制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瑞士热带和公众健康研究所(TPH)也是第一个在非洲为孩子们试用青蒿素的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中医文献学、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

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原所长、信息技术学院原院长,第10、11、12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等。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省级科技奖十余项,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科技论文100多篇。

对于瑞士热带和公众健康研究所(Swiss Tropical and Public Health Institute外部链接 TPH)前所长、巴塞尔大学Marcel Tanner教授来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我们想青蒿素从疟疾的肆虐中挽救了多少生命,这一发现的伟大就不言而喻了,”正在美国参加全球热带病会议的Tanner教授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电话采访时这样说。

中国南京医药大学外部链接王旭东教授也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给予了肯定,只是他一语惊人,提醒在欣喜和祝贺之余,不要让青蒿素的获奖将中医引入歧途。 

中医在瑞士

中医近些年来在瑞士受到广泛接受,而且被纳入瑞士的医疗保险体系。瑞士的中医诊所,从10年前的寥寥几家发展到目前的数千家。就连瑞士学中医的人也在增多。

Simon Becker先生是瑞士针灸及亚洲医药学院(Chiway外部链接)的校长,他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现在中医在瑞士的受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学院颁发的证书也是受瑞士联邦认可的文凭。他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到欣喜,“这说明中医还有很多潜在的宝藏有待挖掘,”他在接受瑞士资讯采访时这样表示。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中医五大支柱疗法

此内容发布于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罗万象,主要包括中药、砭术刮痧、穴位针灸、艾灸和推拿、指压等按摩技术,再配合气功、太极等运动疗…

更多阅览 中医五大支柱疗法

来自中医的启示

1952年生于巴塞尔。1972-1976年在巴塞尔大学攻读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医药微生物学。

1977-1981年在瑞士热带研究所(STI)以优异成绩完成博士论文,瑞士热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

1981-1986年坦桑尼亚,瑞士热带实验室研究所所长,瑞士热带研究所研究员。

1987-1997年坦桑尼亚Ifakara健康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该中心由瑞士和坦桑尼亚政府资助。

1996至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1997-2014年瑞士热带及公众健康研究所所长。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是受到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这一描述的启发,发现如果按照传统中医的热煎方式,会令青蒿素药性大减,从而降低甚至起不到遏制疟疾病毒的作用,而用冷取方法提炼出来的青蒿素则治愈率达90%以上。因此青蒿素的提炼方法是关键,这也就引起了青蒿素是属于中医还是化学药理上的发明的争议。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的时候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中医,而是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巴塞尔大学Marcel Tanner教授就此表示,青蒿素是中医药与化学制药共同的产物。对于中国对此的质疑,Tanner教授认为:“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错误的,重要的不是以什么方式,而是青蒿素本身,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则表示:“虽然屠呦呦是利用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提炼出了青蒿素,但是又离不开传统中医,她确实受到了中医文献的启示,这一点诺委会的表达非常准确。”

三无科学家

围绕屠呦呦的另一点争论是关于她的头衔,因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国外求学经历,屠呦呦也得不到院士头衔。一个创造了拯救上百万人生命药剂的科学家,却没有与之相配的科学地位。

对此,王旭东教授表示:“从这一点上讲,屠呦呦的确是个无名之辈,按照国内的标准,屠呦呦的确在很多方面都无法出人头地,因此很多人对她获诺贝尔奖感到不服和眼红。但是国外看重的是‘发现’而不是背景。从这点来讲我很佩服诺委会的决定,这正是对我国科学领域某些制度的一种提醒。”

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 本人提供

王教授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越洋电话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学术界存在的不正之风,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当不上院士,这与国内学术界务虚而不务实的制度有关。

Tanner教授也表示这需要系统的灵活性,在瑞士那些没有学历,却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会被授予荣誉头衔,他说:“如果屠呦呦在瑞士,会马上被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但是他认为头衔并不是决定因素,而聪明的头脑才是最重要的。

功劳属于谁

青蒿素的发明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成果,当时全国各地参加过这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有几百位专家和数以万计的参与人员,那么诺贝尔奖是否应该属于屠呦呦一个人?这也是国内围绕这项诺贝尔奖的一大热论话题。对此Tanner教授表示:“这种实验性的科研,都是由团队完成的,当然其他人的成绩也不容忘记,但是屠呦呦起了关键的作用。”

王教授更是画龙点睛,他说:“或许屠呦呦在整个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作用并不是最大的,但是她是找到了提取青蒿素的节点-冷取,这是关键所在,因此屠呦呦是找到钥匙的那个人。”

王教授说,任何游戏都有游戏规则,诺贝尔奖的规则就是只颁给个人,而屠呦呦在这个项目中正是那个找到突破点的人。

该项诺贝尔奖有可能葬送中医

“目前国内就有用小白鼠研究‘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在兔子身上推拿治疗小儿厌食之类的荒唐行为,而屠呦呦获奖无疑是给这种人打了一针鸡血,刺激他们更加痴迷实验室而忽视医学本身的人文特性,”

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表示。

“中国人有诺贝尔情结,”王旭东教授说:“祝贺和振奋都是好的,但是不能过分:认为这项诺贝尔奖代表了我国现代的科技水平,实际上远非如此,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既有艰辛也靠运气。”王教授认为通过这项诺贝尔奖,更应该引起国人对中国的科技管理制度、科学环境和人才管理标准的反思。

在中国人兴奋之际,王教授一语惊人:“我觉得这项诺贝尔奖对于中医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它可能会将中医拖到死路上去。”屠呦呦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与中医有关的大奖,这就可能导致‘中医西化’成为风尚,甚至影响国家对中医发展的政策,更多的经费和荣誉将投向实验室研究。“如果用西方还原论的方法来评判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中医,这种导向,对于中医来说将是致命的扼杀。”

因此王教授认为,中医领域应该采用平常心来看待屠呦呦的诺贝尔奖,因为医学的本质是治病救人;其次应该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方法;第三,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验证、揭示传统的中医知识中的奥秘。

青蒿素挽救了上百万人生命,它的意义无法用一项诺贝尔奖所能囊括。那么,屠呦呦是不是院士,她的发明是中医药的发明还是化学药理上的发明等一系列质疑,是否都显得太过苍白了?!最后用王旭东教授一句语重心长的感概为本文画上句号。他说:“但愿苍生无病容,不获诺奖又何妨?”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从瑞士到坦桑尼亚的抗疟之旅

此内容发布于 著名教授Marcel Tanne在担任瑞士热带、公众健康研究所所长期间,曾每年多次前往坦桑尼亚进行科研访问,与…

更多阅览 从瑞士到坦桑尼亚的抗疟之旅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