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从地雷废墟中走出的斗士:唐·桑纳雷释的故事

唐·桑纳雷释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地雷造成的伤害-43年前他踩到了一枚地雷。如今,他梦想能有一个没有这类武器的世界。
唐·桑纳雷释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地雷造成的伤害-43年前他踩到了一枚地雷。如今,他梦想能有一个没有这类武器的世界。 SWI swissinfo.ch / Rachel Barbara Häubi

长期致力于反地雷的柬埔寨活动人士唐·桑纳雷释(Tun Channareth)上月刚刚造访日内瓦,为一项禁止这类武器的国际条约奔走呼吁-该条约正面临东欧多国拟退出的威胁。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你们热爱和平,对不对?”在日内瓦庄严肃穆的国际会议中心,唐·桑纳雷释的呼喊如同一声枪响在会场上回荡。“对!”6月17-20日出席《渥太华条约》缔约国休会期会议的数十位外交官齐声回应。接着,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句话本不在我的演讲稿里,”几个小时后我们见到他时,他带着一丝笑意解释,“那是我的临场发挥!不过,想要和平说说容易,真正需要的是行动,”他补充道,显然对外交场合中空洞的承诺早已习以为常。

现年65岁的唐·桑纳雷释,这30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投身反地雷行动-这类可怕的武器既无法区分敌我,也不分大人与小孩。

他对此有亲身经历。1982年12月18日,年仅22岁的他在柬泰边境踩到一枚俄制地雷,双腿被炸断。当时他是越南军队的一名年轻士兵,正在柬埔寨同红色高棉战斗。他之所以参军,只是因为那么做能换来“吃穿”,因为当时的他一无所有。

“别让我在2025年再次流泪”

事故过去40多年后,唐·桑纳雷释仍在继续斗争。会议前一日他从金边抵达日内瓦,参加这场禁止地雷使用、生产与转让的《渥太华条约》缔约国会议。这项条约正是他曾为之奋斗,并于1997年亲眼见证其诞生的成果-如今却遭遇个别国家准备退出的威胁。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与芬兰,这些与俄罗斯或白俄罗斯接壤的国家近几个月纷纷表态拟退出该条约。面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他们加紧重整军备,不愿放弃整个类别的武器。

相关内容
2022年的阿富汗喀布尔,数名因地雷失去双腿的男子在国际红十字会(CICR)设立的康复中心学习使用新安装的义肢。

相关内容

为何五个欧洲国家希望重新允许使用杀伤人员地雷

此内容发布于 面对俄罗斯威胁,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与芬兰拟退出《渥太华条约》,可能新启杀伤人员地雷。这是自条约生效以来首次有缔约国退出,联合国和国际红会发出严重警告。本文对此进行深度分析。

更多阅览 为何五个欧洲国家希望重新允许使用杀伤人员地雷

“我从没想过会看到有些国家退出这个条约,”唐·桑纳雷释满脸苦涩地说。他打算竭尽全力,劝阻这些国家不要退出,尽管他明白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但他仍希望能在日内瓦争取到与这些国家外交代表会面的机会。

刚结束开幕致辞,唐·桑纳雷释便穿梭于会场座位之间。他坐在自己亲手设计的轮椅上,快速地从一位外交官身旁滑到另一位身旁,给每人递上一张小卡片:“别让我在2025年再次流泪。请不要退出禁止地雷的条约。”

一位外交官上前与他自拍时,两位来自波罗的海国家的代表悄然朝出口走去。动作敏捷的唐·桑纳雷释立刻转身,将卡片递到他们手中。

唐·桑纳雷释借出席6月17-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渥太华条约》缔约国休会期间会议之机,呼吁加强该条约的执行力。
唐·桑纳雷释借出席6月17-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渥太华条约》缔约国休会期间会议之机,呼吁加强该条约的执行力。 SWI swissinfo.ch / Rachel Barbara Häubi

从求死到获得诺贝尔奖

唐·桑纳雷释在战乱频仍的柬埔寨长大,经历了内战、红色高棉发动的种族灭绝与反人类罪行。那场浩劫夺去了当时全国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命-他的父亲和姐姐也在其中,那年他15岁。

四年后,他与家人失散,逃往泰国边境的一个难民营。在那里,他发现男性难民根本得不到任何援助。“饿了三天之后”,他加入了越南军队。

然后就发生了那场不幸。重伤之际,他在丛林中试图用斧头结束自己的生命,却被同伴阻止。后来他被送往医院,接受了截肢。

直到1993年,唐·桑纳雷释的人生才迎来转折点。在金边,他加入了美国非政府组织“耶稣会难民服务中心”(Jesuit Refugee Service),为地雷受害者设计轮椅。他还和残障儿童一起工作,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勇敢地参与社会。

柬埔寨是世界上受地雷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经战乱埋下无数地雷。自1970年代以来,已有逾6.5万人成为地雷的受害者,其中约2万人丧命。据估计,尽管自1990年代起展开大规模排雷行动,地底仍埋藏着400-600万枚地雷和其他未爆弹药。

有一天,唐·桑纳雷释在作坊里工作时,听到附近传来爆炸声。“可能又是一枚地雷,”他对上司说。对方的回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我有个新任务给你。我希望你去争取让地雷被禁止。”

1997年在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唐·桑纳雷释与Judy Williams一同上台领奖。
1997年在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唐·桑纳雷释与Judy Williams一同上台领奖。 Ap1997

于是他投身一场风起云涌的运动。在其他幸存者的协助下,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收集到超过一百万个签名,要求禁止地雷,并将请愿书呈交给柬埔寨国王和总理们。他把这份承诺带出国门,加入了国际反地雷组织。这个组织于1997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当他的领导告诉他,他将与Jody Williams一起代表组织前往奥斯陆领奖时,他回应:“什么奖?为什么是我?我不过是在做自己的工作。我还问她,那枚奖章是不是纯金的,我能不能卖掉。她说不能,”他笑着回忆道,“我当时太穷了,实在需要钱。”

让他真正感到一切努力得到了回报,是在1999年柬埔寨正式批准《渥太华条约》的那一刻。“我很自豪,”他略显羞涩地说。

在会议开幕式上,瑞士常驻裁军谈判会议代表对个别国家决定退出条约表示“遗憾”,但同时也“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关切。
在会议开幕式上,瑞士常驻裁军谈判会议代表对个别国家决定退出条约表示“遗憾”,但同时也“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关切。 SWI swissinfo.ch / Rachel Barbara Häubi

“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我这个样子吗?”

回到日内瓦。如今,在联合国承认的193个国家中,已有165国签署了该条约。尚未缔约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

“我将为这项事业战斗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唐·桑纳雷释坚定地表示。他梦想能有一个没有地雷的世界,“我的目标不仅是要尽我所能阻止这些国家放弃条约,还要推动那些尚未缔约的国家尽快签署。”

他的劝说方式简单却有力:“我要向他们展示我身上的伤痕,然后问他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同胞和孩子变成我这个样子吗?不想,对吧?那就别退出这个条约,别在自己的国土上埋地雷。”

《禁止地雷条约》又称《渥太华条约》(Ottawa Treaty),正式名称为《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于1997年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通过,并于1999年生效,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人道法条约。该条约禁止缔约国在任何情况下使用、生产、储存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并要求清除本国境内的地雷,同时为地雷受害者提供援助。

截至2025年,全球共有165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该条约,占联合国成员国的绝大多数。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尚未加入该条约。此外,少数原本的缔约国近期也表达了可能退出的意愿,理由多与国家安全战略有关,尤其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后,部分欧洲国家担忧失去地雷作为防御工具。

《渥太华条约》的核心精神不仅是防止地雷造成新伤害,更强调对受害者的长期支持和战后恢复。条约的推动者之一-国际反地雷运动(ICBL)-因其在促进这一条约方面的卓越贡献,曾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信息来源:联合国裁军事务厅网站外部链接

(编辑:Virginie Mangin/s,编译自英文:小雷/xy)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