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瑞士第二届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

获奖选手与中国驻瑞大使朱邦造及教育处参赞黄颖合影 swissinfo.ch

2007年6月2日,第二届瑞士“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在伯尔尼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举行。比赛优胜者取得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复赛和决赛的资格。

本届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预赛分别在全世界50个国家,65个驻外使领馆举行,最终将选派100名选手去北京参赛。为呼应08奥运当今最热门话题,今年的主题被定为“迎奥运的中国”。

今年参加瑞士第二届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的选手共6名。分别是:苏黎世大学语言学系的Franziska Huber、地理和历史学系的Florian Schröder(施飞龙)、汉学系的Sven Kindlimann(李慎)和Franziska von Boetticher,日内瓦大学人口学硕士生Pascal Rochada Silva和汉学系的Obrenovic Nadica(瑞海莲)。

比赛分三部分进行:自我命题演讲、知识问答和文化技能展示。

评委会由5位来自瑞士各大学的中文专家组成。他们是苏黎世大学汉学系:柯佩琦(组长)、日内瓦大学汉语专业教师:谢洪华、伯尔尼州高智商孩童计划项目负责人:陈碧�Z、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杜志军、文化技能专家:胡慧珠。

大显身手

6位选手都经过精心准备带来了自己的“绝活”,在比赛场上各显其能。

每位选手都围绕这次比赛“迎奥运的中国”的主题,在短短的5分钟内“侃侃而谈”。他们的演讲绘声绘色,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到中瑞两国的友好往来,他们以准确、优美的中文用词令观众对他们“刮目相看”,同时大家也为他们幽默诙谐的语言而爆发出阵阵笑声。

知识问答部分,题目涉及的知识面既广又深,就连在场中国观众都会时而面面相觑,而两位参赛考生却得到了满分的成绩,令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文化技能展示上Franziska Huber的笛子独奏:《赛马》和Obrenovic Nadica的女高音独唱:《青藏高原》赢得了场下经久不息的掌声。

卓然胜出

最后Franziska Huber以99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本届瑞士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第一名,朱邦造大使亲自为她颁奖,她将代表瑞士大学生被派往中国参加2007年8月3-1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复赛和决赛。

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由Florian Schröder和Pascal Rochada Silva获得,他们得到赴北京学习汉语四周的机会。第四名获得者Oberenovic Nadica赢得了本次大赛赞助商艾力特公司提供的瑞士-中国往返机票一张。

另外两名参赛者Sven Kindlimann和Franziska von Boetticher也获得了纪念奖。

中文在瑞士

瑞士22所高中设立了自选中文课程。日内瓦、苏黎世和伯尔尼3所大学设立了汉语学分课程。并且瑞士还有许多院校在酝酿开设中文课。

中文在世界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这次大学生中文比赛,使人看到汉语逐渐成为瑞士乃至世界各地青年喜爱的一种语言。

swissinfo,杨旭东

第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比赛分为预赛、复赛和决赛。预赛在国外进行。由驻外使(领)馆教育处在所在地主办。

复赛分组进行,共选出20名优胜者进入决赛。

决赛举办一场,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

复赛、决赛阶段在中国举行。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主办。

瑞士馆区预赛由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处主办,苏黎世和日内瓦大学协办。

参赛选手限于外国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年龄30岁以下的外国人和在国外出生、成长的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华侨和中国留学人员子女。

汉语桥中文比赛目的是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激发国外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理解。

今年中国驻瑞使馆是第二次预赛,去年“汉语桥”瑞士预赛区获得参加北京总决赛的选手分别是苏黎世大学中国文学专业的江开道和汉学专业的吴雅丽。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