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常识

Jürn Sanders & Adrian Müller

在全球争相用人工智能“改造”农业的当下,我们是否忽略了最基础也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农业食品系统的核心挑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算法和大数据,而是农民的常识与智慧。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最近我们参加了一场农民田间日活动,遇到几位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他们津津乐道于自家土壤的健康状况。当我们提起“再生农业”这个眼下大热的概念时(这是一种强调健康土壤和科学土壤管理的可持续农业模式),却引来一些农民的反感。他们直言,这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罢了。有机农业本来就具备土壤修复功能,再生农业也不是新发明,很多传统做法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他们质疑这种概念炒作是否属于“漂绿”行为,背后是晦涩可疑的商业话术,目的是反复翻炒有机农业运动所倡导的理念。

不过,也有一些农民对再生农业持更积极的态度。对他们来说,健康的土壤就是养家糊口的根本,提高和维持土壤肥力是头等大事。他们清楚,很多时候自己的土地健康还有改善空间,因此乐见任何能让“土壤健康”重回农业焦点的努力。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光在概念上争来吵去,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说到底,农业的根本就在于土壤健康,而农民历来就懂得如何培育和保持土壤肥力。可惜的是,这种知识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得到了应用,不是所有农民都能避免土壤退化的风险。

拥抱科技,还是拥抱常识?

一种解决方案是拥抱数字化创新,比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遥感数据。然而,在这一点上,与我们交谈过的农民之间也存在意见分歧。一些人赞成采用新技术,比如精准施肥、植物保护、土壤测绘,还有那些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土壤扰动的轻型机器人。

然而,也有人提出:与其迷信人工智能,不如多用点常识。一位农民提到了污染严重的褐煤开采,他问道:“那我们要是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机器去挖煤,是不是就变得合理了?如果再投资研发更高效的褐煤发电技术,是不是就可持续了?”或许不然。也许最好的办法,是完全放弃褐煤开采。

类似的逻辑也适用于农业。例如,另一位农民向我们讲述了快餐连锁店麦当劳、肉类生产商洛佩兹食品公司和农业公司先正达之间的合作,通过给牛喂食一种特殊品种的玉米,使美国的牛肉生产更可持续。这位农民还引用了先正达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罗威(Jeff Rowe)的话,即该公司的“经营宗旨不是销售产品,而是开发解决方案,帮助农民以可持续方式为社会生产健康食品”。

相关内容
观点

相关内容

再生农业与人工智能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内容发布于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全球气候挑战也愈发严峻。如何用更环保的农业养活更多人?可持续农业再生农业、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能否帮助我们解决可持续农业与生产性农业之间的矛盾? 先正达公司的首席执行官Jeff Rowe在此阐述了他的观点。

更多阅览 再生农业与人工智能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我们来说,这听起来像个童话。我们的目标不就是改造当前的农业食品体系,使农业和食品生产更可持续,同时兼顾产出吗?靠给牛喂特殊转基因玉米,真能推动这场变革吗?恐怕不能。这种做法说到底,还是为了牟利。企业通过销售产品赚钱,而环境污染、动物福利受损,乃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这些所有的“隐性成本”,最后则由全社会承担。

我们接触过的农民,没有一个认为“玉米养牛”是实现农业可持续转型的综合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或许能告诉我们怎么把玉米养牛的效率做到极致,但常识告诉我们:这样的系统,从一开始就不值得发展。

未来之路

人工智能虽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但它非常善于从庞大的数据集中找规律。比如说,当某块地的天气、气候或土壤数据出现异常变化,预示着虫害即将爆发或养分即将短缺时,人工智能就能为农民提供很大帮助。

但在数据稀缺、收集成本高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帮助就没那么大了。比如,在确定哪些耕作方法最适合增加土壤固碳量时。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请教农民自己,他们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再生耕作上的经验-无论是土壤管理,还是轮作设计,可能比基于某些土壤表面变量的遥测数据更有用。

再往大处看,当我们需要跳出细节、把握全局时,常识往往比人工智能更管用。比如,我们在衡量生产效率时,是只追求单一作物的高产和高效,还是更愿意从一整片农田里,在多轮长周期轮作下,种出种类丰富、数量适中的农产品,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果目标是前者,那玉米喂养的高产牛自然是主角;但如果我们追求后者,那作为循环粮食体系的草饲反刍动物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归根结底,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农民丰富的知识和常识。这无疑可以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成为特定情况下非常有效的工具,但人工智能不会提供解决方案,也不会代表我们做出艰难的决定。事实上,要推动农业和食品体系走向可持续,几个关键要素早已摆在眼前:培育健康的土壤(如有机农业、再生农业和生态农业所提倡的那样)、在养分严重过剩的地方(如所有工业化国家)减少化肥用量、优化作物轮作、推广因地制宜的作物品种、杜绝无效饲料种植,以及减少食物浪费。

中国传统农耕方法是世界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为当今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相比现代工业农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中国传统农业更多强调顺应四时、因地制宜,用最少的投入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在作物种植方面,中国传统农业采用轮作与间作制度,通过种植不同作物来恢复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例如,“稻豆轮作”可以增加氮素供应,提升土地的营养利用效率。这种多样化种植模式比单一作物系统更能抵抗极端气候和病虫害侵袭,多样化种植可以使产量在气候冲击下更稳定。
 
另一个被国际关注的传统实践是稻鱼共生系统,在稻田中放养鲤鱼或田螺,鱼类排泄物提供天然肥料,稻秆为鱼类提供庇护,形成循环互补。根据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上的一项研究,这种系统能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达50%以上,同时保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是一种兼顾生态与产能的古老农业技术。

(编辑:Virginie Mangin及Anand Chandrasekhar,编译自英文:中文编辑部/xy)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