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为了不当兵,宁愿去看心理医生

“全民皆兵”的瑞士兵役及国防制度 swissinfo.ch

数月前,我的一位22岁的印度同事兴奋地告诉我,他拿到了瑞士护照有了瑞士国藉。日前,他又愁眉苦脸地跟我说,他收到了瑞士国防部的通知,通知按照瑞士法律,他必须履行服兵役的义务。

这下可愁坏了这个乐天派的小伙子,原因是出于他们的宗教信仰,所有与战争和杀生有关的事情均是被禁止的。他曾经说过:‘别说肉食,我连鸡蛋都没动过’,因为它孕育同样着一个生命。出于无奈,他也想到了瑞士一些不愿意服兵役年轻人使用的办法-找心理医生。

“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

瑞士《联邦宪法》第18条明确规定,“每个瑞士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加入瑞士国籍的外国人也不例外。但是近些年来瑞士不愿意服兵役的人越来越多,如何逃脱服兵役也是这些人头疼的事情。

根据规定,身体有残疾或特殊疾病者、有心理障碍或特殊原因不能服兵役者,可以免除兵役,为民防服务,也就是当民兵是另外一种选择。否则,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服兵役者甚至有被送进监狱的可能。

装甲刺猬式的国防体系

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是以武力保护为基础的“武装中立”。人们习惯将武装中立比喻为“刺猾战略”。刺猜不主动伤人,但在遇到危险和受到进攻时,它可以卷曲身子,用坚硬的毛刺攻击敌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就形象地比喻了瑞士就像一只武装到牙齿的“装甲刺猾”。

《联邦宪法》第2款规定,联邦的首要任务是对外保持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维护稳定和社会秩序。

《联邦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的防务和军事行动须经议会批准并立法方可实施。议会两院各设一个军事委员会,负责向议会提供军事方面的咨询服务。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属于联邦委员会,联邦轮值主席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军事部长、司法警察部长以及财政部长组成联邦军事委员会,处理日常军事问题。战时或紧急状态下,由联邦政府提名、经过议会核准任命一名武装部队总司令,统领全军。由总司令提名、经联邦政府批准后任命总参谋长和首席军事执行官各一名,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作战。

武装中立、武器输出及军费开支

既然奉行“武装中立”的防务政策,瑞士的军工发展必然受到特殊的重视。瑞士拥有六家国营兵工厂和一批私人军工企业,产品绝大部分出口。瑞士的军工生产和瑞士的民用产品一样享有盛名,装甲车和军用电子产品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冷战期间,瑞士的军费开支居世界领先地位,排在美国、英国和法国之后,名列第四。1997年,瑞士的国防开支为53.95亿瑞士法郎,占财政支出的12.7%。

按照人口比例,瑞士军队的人数相当可观。在700万人口中,一直保持着总人数达60万的后备役军队。随着冷战结束,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并考虑到财政和人口等因素,瑞士实行精兵简政政策,从1995年初开始,将后备役军队人数缩减到40万。

瑞士的士兵不是我们概念中的“士兵”,他们平时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只有到了规定的军训时间才换上戎装,集中进行为期不等的军事训练。

瑞士国防的基石-义务兵役制度

瑞士采取义务兵役制,没有职业军队和常备军,只有一支1500人的”教官部队”,包括高级军官、兵工厂和军械库的工程技术人员等。每个瑞士男子均要在年满19岁这一年开始接受为期17周的首次军事训练,然后,要定期进行重复性和补充性的军事训练,以掌握新式武器装备的使用,直到50岁为止。

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衰退,“士兵”受训的时间和间隔从每10年进行8次训练,每次历时3周,减少到每10年进行1次为期2周。换句话说,每名健康的瑞士男子一生服兵役的时间大约为300天左右。

这种“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体现了军民一家、军既民、民既军的连带关系,军队没有在瑞士国内政治中形成某种政治势力。此外,义务兵役制度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公民将自己的知识和专长以最佳的方式为国防服务。在军事训练中增强了国防意识。

40余万“士兵”从受训第一天开始,便将领到的制服、武器弹药和防毒面具等全套装备自行保管,不训练期间,将装备存在家中。如果接到命令,他们在48小时之内,就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各种交通网络,迅捷地进入战斗岗位,开始履行穿军装的公民义务。

在瑞士街头、火车和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构成了瑞士的街头一景。长期以来,几十万人将整套的武器枪械存放在家中而“国泰民安”,这在许多国家都是难以想像的。瑞士军队根据国家多山的特点,建立了山地师团、自行车团、边防要塞团等特种部队,以适应战争需要。

深挖洞、广积粮-“鼹鼠”式的民防体系

说到瑞士的国防,就不能不提作为瑞士“总体防御”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防。

记得刚到瑞士时,笔者曾在地下储藏室发现一些装有旋转机关的厚重大门,里面是深邃的巷道。管理员说,这是掩蔽室。后来,笔者搬进一个新建的小区,地下室里仍然建有掩蔽室。经向房管部门了解才知道,瑞士几乎所有的建筑物内都有掩蔽室。

瑞士的民防体系是冷战期间核威胁的直接产物。核战争和现代常规战争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只要战争爆发,都可能殃及瑞士。这向国土狭小、人口相对集中而又不具备核反击能力的瑞士提出了严肃的问题:遇到核战争怎么办?瑞士人采取了切实的“深挖洞、广积粮”的防御战略。

充分利用地利 构筑立体防御

从军事角度来看,瑞士的许多大山已被挖成内部空洞的“奶酪”,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囤兵城市。瑞士多山,沟壑纵横的山区构筑了多层次的立体防御体系,山洞里各种设施齐全,指挥所、营房、医院、商店应有尽有,还有可以起降飞机的“山洞高速公路”,坦克和战车可以直接从山洞里开出来参加战斗。

从60年代起,瑞士一直有条不紊地实施着民防战略。1962年,瑞士通过了《民防法》。1963年,成立联邦民防局,负责全国民防系统的组织、训练和物资供给工作。1971年,瑞士开始实“总体防御”战略,加速民防建设。民防掩蔽部有的建在住宅建筑物底下,有的仓库和车库则是根据民防中心的意图设计建造的,和平时期服务于社会和家庭,战时用作掩体。

按照民防建设规划,所有的掩体都必须能够抵抗压强为1至3个巴的冲击波,并配备预防化学武器和核放射尘埃的过滤器。掩蔽部按地区和城市划分,有的掩蔽部相互连通,有民防地下指挥所、地下医院、救护站和至少能维持两周以上的蓄水池和粮食储备。到2000年,全国已实现了“每个居民都有掩蔽处”的目标。

根据《民防法》,退役军人和不能服兵役的公民必须为民防服务,要参加定期举行的民防演习,在掩蔽部、救护站、军需站和交通通讯处服务。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瑞士人热衷于搞民防建设,并把民防提到相当的高度,在这一点上,瑞士人是现实的。他们认为,当有人在瑞士领土或邻近地区使用核武器时,瑞士人凭借民防手段可以缓解核爆炸造成的直接后果和副作用,面对最新式常规武器的进攻,平民也有藏身之处。只有首先保存生命,才能后发制人。

冷战结束,核战争的威胁正在减少,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但瑞士人并没有放弃“防御”思想。瑞士朋友经常和笔者谈起民防和民防设施问题。比方说,是否可以在和平时期将民防设施改为民用,开商店、旅馆,搞旅游。瑞士人这时经常会双手一摊,做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虽然瑞士一些地区的民防设施已经对公众开放,可以在导游引导下参观,有些地下防护掩体搞成了青年旅馆,但绝大多数瑞士人反对将民防设施民用化,他们担心一旦战争打起来,就无密可保。

对未来的担忧和防范意识是瑞士民防的根基。有人这样总结瑞士的民防:面对其他军事集团军事竞赛的威胁,一个处于欧洲心脏险要地区而决心以武力捍卫国土的小国不得不做出的回答就是“民防”。由于瑞士出色的民防建设,国际民防组织将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小萨格耐区,其与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仅一墙之隔。

资料来源
参阅并根据«外国习俗丛书»(作者:刘军 舒畅)改编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