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从流亡他国到接收难民

初到纽约爱丽丝岛(Ellis Island)的流亡者(日期:不详,一战前) Keystone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前,成千上万的瑞士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历尽艰辛去他国寻找生计。而如今,一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外国人纷纷来到瑞士,寻求避难、工资机会以及新的生存空间和机遇。

为此,洛桑举办了一次瑞士从流亡国外到接收外国避难者及劳工的历史展览。

“外出流亡比在自己的家乡生存更为困难。”或者:“我不建议任何人去冒险流亡,除非他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和自信。”

这是过去和今天移居他国者的亲身感受,同时也体现了100多年前,他们为去美国寻找新的生活和机遇时所遭受艰辛和危险。今天,世界各国的人来到瑞士,来寻求更富裕的生活。

目前,在瑞士洛桑历史博物馆举办题为“两个世界之间:1803-2003”展览,展出并对比了不同时期的流亡者、移民,过去与今天的区别。此次展览截至11月2日。

寻找幸福的希望和痛苦

展厅呈不规则的螺旋状,展品有文献、图片及文字资料。瑞士人流亡移居国外人数最多的时期是从19世纪中页开始,在短短几年中就有50多万妇女、儿童和男人漂洋过海,开始长途跋涉前往阿根廷、美国和加拿大。他们将去一个未知世界寻找新的生活。

延展厅不规则曲线继续前行,有很多不同昏暗的小屋,在这里,人们能够看到当时流亡国外的人写给自己亲人的信件,很多还有当时职业演员的签名。

从这些展出的信件、物品中,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大西洋运输船上的饥饿和寒冷,同时也叙述着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障碍;对家庭妻儿的思念;离乡背井、忍受怀中孩子离开母亲的痛苦;以及希望并确信很快会返回故乡,但不得不在国外继续呆下去的心声。

梦想的目标:美国

19世纪中页到20世纪中期,提契诺州(Tessin)流亡国外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7%,这仅仅欧洲流亡人口中的一小部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100年中,欧洲共有5500万流亡国外,而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又回到了故乡。

展览同时也揭示了瑞士流亡的阴暗面,比如,瑞士中部一些县、镇的对于他们同乡政策:县镇政府支付去美国的旅费,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离开瑞士。展览中可看到人们消瘦的面孔上空虚的目光。

图片展示了纽约爱丽丝岛(Ellis Island)―一个希望的大门–通往美国的入口。我们能够在这个新的“家乡”看到许多海尔维第(瑞士)人组成的社团和联合会。不计其数的名字和图片展示了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在堪萨斯、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也浮现出对家乡伯尔尼、洛桑和日内瓦的思念。

瑞士今天的现实

此次展览同时向观众展示了与一个世纪前完全相似的情况:大批非洲和远东地区的难民来到瑞士-―这个在短短一个世纪一蹶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寻找更好的生存机会和空间。摄影艺术家Erling Mandelmann用他高超的摄影技术和高质量相纸向你展示这一现实。

但是,我们也听到了一段原声录音—一段无情的采访录音,一位从阿尔及利亚来瑞士的避难者说:“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所谓的融入你们的社会就是工作。如果我们为工作而献身,并从这个国家任何东西都不学,我们将被接受;我们要做的是那些瑞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尤其是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当然,如果我们不要求政府回报,我们也将被接受。”

沉默的墙壁

两位管理展览科学家Marina Marengo和Claude Muret对展览深有感触:“它充分显示了过去瑞士人流亡和今天移民经验的相似之处。”然而,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墙报。它们详细报道了当时瑞士难民在他们新环境中经历….。

在展览的最后,有这样一句名言:“瑞士将世界分为了两个不公平的部分:欧洲和非欧洲部分。非欧洲国家的难民还有机会:被裁定为难民取得避难或被勒令离境。”第三条路:带一本摆放在瑞士联邦难民局出口的宣传小册子,在政府的帮助下离开瑞士。

这条路就是所谓的“SwissRepat”(联邦帮助未被接受难民返乡资助),是瑞士的一项特殊服务,目的是驱赶那些“不受欢迎的人”。这也是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3年年报提及的瑞士“特产”。

1803-2003之间
共有5500万欧洲人离乡背井,流亡海外
其中50万是瑞士人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