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时势造芒果

芒果体现了“毛主席”对人民的关心 邵大海

“这个芒果妈妈不吃,你吃,”对于5岁的蒙蒙来说,芒果是他最喜欢吃的水果,可是他不知道,对于他的妈妈、他的祖父祖母来说,芒果却有着别样的记忆。

一枚小小的金灿灿的芒果,不过是来自南方、美味多汁的水果,如今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它的历史,然而在瑞士苏黎世,自2月15日开始至6月16日,却在Rietberg博物馆,专门为它举办了一个展览。而且如有机会,展览还会在中国巡展,为什么?

首次看到摆在玻璃“龛”里的芒果,是在苏黎世的中国《文革文化展》。一枚青绿的芒果,端端正正地摆在玻璃罩里,玻璃上用红笔写着:“毛主席说:我们不要吃,要汪东兴同志送到清华大学给八个团的工农宣传队的同志们”。

相关内容

一种荣耀

要放在40年多前,“这枚芒果要端端正正放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好多亲戚朋友都跑过来看,”在接受Rietberg博物馆《毛泽东芒果展》采访时,一位经历了文革的张姓市民说。据他介绍,自己成分不好,作为工农兵代表,能够得到一枚芒果,“是对我的一种肯定”。

的确,在1968-69年,芒果在北方还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水果,而能看到它、得到它或者它的复制品,确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芒果已经有点神化了,就像圣髑,”《毛泽东芒果展》策展人之一、Rietberg博物馆中国部负责人Alexandra von Przychowski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说。

《Maos Mango – Massenkult der Kulturrevolution》,《毛泽东的芒果展-文革中的大众文化》,自2013年2月15日在苏黎世Rietberg博物馆开展,6月16日结束。

该展览以芒果为主线,揭示了在中国68-69年文革期间,一种普通的水果-芒果,如何走上神坛,成为玻璃龛里的主角。

美国人Alfreda Murck向Rietberg博物馆友情赞助了这些展品用于展出。她主要研究宋朝的古画,已居住在北京17年。2003年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了文革期间与芒果有关的文物后,便开始进行系统收藏。随后同样在潘家园结识了瑞士Rietberg博物馆的馆长Albert Lutz先生,并引来了其展品在瑞士的展出。

本展览共展出印有芒果的茶杯、盘子、被套、镜子、铅笔盒、教科书、像章等60多件文革期间的物品。其中“芒果牌”香烟在当时曾一度被认为可以“延年益寿”。

详说历史

1968年夏,正当红卫兵小将闹得天翻地覆、在历史悠久的清华学府,甚至发生了武斗致死事件的时候(同年4月23日至7月27日,发生了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被称为是北京最为严重的武斗事件,编者注),毛泽东主席收到了巴基斯坦客人赠送的一篮芒果。毛主席没有吃,却将芒果转送给了“工农宣传队”。

自此,芒果象征着毛主席的爱,象征着帝王的令箭,在工农兵中传送。当然,“原始”的芒果是不能保存这样长久的,随后“蜡质”的芒果登堂入室,只有工农兵积极分子才能“迎”一只芒果回家。

随后,芒果的形象出现在国庆大游行里,出现在毛泽东像章上,出现在宣传影片里,还被当作被面、杯子、脸盆的主体艺术形象。黄灿灿的芒果取代了金元宝、取代了寿桃,成为众星捧月的对象,并被赋予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领导人长久以来追求的意义-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暗合深意

“我们68年夏就被派驻到清华大学里了,根本进不去,很难的,”刘永恒(音译)对《芒果展》的策展人说,他曾经是工宣队的积极分子:“最后好不容易进去了,我们被派到化学楼。我一看,我是当过兵的,进去就是送死啊。所以撤出来了,后来果真,当晚就有工人被打死”。

“没过几天,毛主席送芒果来了,我们声势大振,制止了学校的武斗,”在策展人为芒果展准备的背景录像里,刘永恒侃侃而谈:“这就是交权。后来我总结了主席的策略,就是用矛盾制止矛盾。用红卫兵小将打倒老干部;然后用工农宣传队制止红卫兵武斗,制止不了,就让他们上山下乡;然后再用军队控制工农”。

在这一过程中,芒果被当作圣物,成为了“试金石”,既用来彰显主席对人民的爱护,也用来测试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尊崇程度到底如何。

图:邵大海

芒果就是这样被造就

“人们在审视自己的历史时,往往失于偏颇,然而在审视别国的历史时,往往可以做到比较客观,”德国人Von Przychowski说:“所以我们馆要办这个展览,尽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芒果离瑞士观众比较远,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商业文明、政治文化中,也会有某种形象的借用。它代表了某种含义,尽管荒谬,却在社会中运行得很好”。

小小一枚水果,如何成为神果呢,社会政治机制,是如何对芒果运用自如的?“首先,是时机的问题。恰恰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想表达对工人阶级的重视。其次,是工人阶级利用了芒果。在国庆大游行上,他们抬出了巨大的芒果,并最后得到毛泽东的批语: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所有“芒果展”藏品的收藏人、策展人Alfreda Murck对瑞士资讯说。这位美国女士已经在北京住了17年,用中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Von Przychowski则认为:“首先,芒果是来自‘毛主席’的。在68、69年,毛泽东已经是半个神,这可以激起人们对偶像极其强烈的感情。后来,巴基斯坦又送了一车的芒果给中国,但毫无影响,可见,芒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毛主席的礼物。还有就是,时机。有时候,一块小小的石头,却可以被当作我们的吉祥物,为什么呢?因为就在那一时、那一刻,我们发现了它。这都是非常个人化的。芒果的出现,正处于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机。文革正在从混乱进入到相对平稳,宣传机构敏感地觉察到这点,因此将芒果嵌入了权力变迁的这一时机。”

正所谓,时势造芒果。芒果正在远去,然而锻造“圣体”(Relic)的历史,却还尚未结束。黄金的芒果到底是如何打造的,这还有待参观者慢慢去挖掘。只希望蒙蒙长大后还会记得,芒果曾经不是水果。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