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梅拉·奥本海姆-永远的前卫派艺术先锋

梅拉·奥本海姆1958年在伯尔尼州图恩湖畔Oberhofen的工作室中 Keystone

幽默、超乎寻常、离经叛道,这是人们对瑞士女艺术家梅拉·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的评价,现在为纪念她诞辰100周年,伯尔尼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以她作品为中心的展览。

奥本海姆最著名的作品是“皮毛餐具”,这是1936年她才23岁的时候在巴黎创作的作品。一时她名声大噪,成为超现实主义的标兵。而突然到来的荣誉也令这位长期处于创作低谷的青年反叛艺术家陷入崩溃。

奥本海姆回到了瑞士,后来在此度过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并创造了许多独出心裁的作品。1985年她去世了,而至今她依然被视为前卫派艺术的开路先锋。

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中正在举办的名为“梅拉效应”的展览,将展至2013年2月,这位女艺术家花样繁多的作品,包括画作、雕塑、服装、设计草图和诗歌在她去世近30年之后的今天又展现在人们面前。该展览围绕的一个中心话题是-梅拉对新一代艺术家的影响。

相关内容

梅拉对当今艺术的影响

自从2006年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为奥本海姆做了一个回顾展之后,策展人Kathleen Bühler决定让这场展览重点展现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对今天的影响。

Bühler邀请了5位瑞士年轻艺术家带着他们的“超现实派”作品与奥本海姆的50件作品一起搭配参展。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视觉上与奥本海姆作品近似而受邀,而是因为他们身上秉承着她的“幽默、色欲和叛逆”特质。

因此展览上的展品可谓充满“骚扰”,但是也是有趣而迷人的。参展的5位瑞士当代艺术家都坚守着自己特有的风格-在怪异的边缘创作,看起来似乎奥本海姆正从他们的身后看着他们的作品并给以首肯。

1913年:10月6日出生在柏林。

1914年:因父亲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家迁往瑞士。

1932年:迁往巴黎学习绘画,在那里接触到一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1936年:在接触到毕加索及其情妇Dora Maar之后,有了一个想法:一切都可以用毛皮来做。于是诞生了她的作品:皮毛餐具。 

1938-39年:就读巴塞尔艺术工业学校,学习作品修复。

1939年:彻底离开巴黎,回到巴塞尔。

1945-48年:认识了Wolfgang La Roche与之结婚并于1948年迁往伯尔尼。

1954年:冲破常年的创作危机,在伯尔尼租了工作室,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举办第一个大型展览。

1975年:获得巴塞尔城市颁发的艺术奖。

1982年:获得柏林艺术大奖;参加卡塞尔Documenta 7展览。

1983年:在伯尔尼为她设计的一个备受争议的喷水池举办落成仪式。 

1985年:梅拉·奥本海姆在巴塞尔死于心脏病发作。

梅拉的色情

Francisco Sierra是5名参展的青年艺术家之一,他说,当伯尔尼艺术博物馆找到他时,他原本对奥本海姆的作品感觉很陌生。但随着时间,他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奥本海姆作品的那种无形的影响力,“我吃惊地体会到,我和她之间离得那么近。”

  

奥本海姆不会羞于展示裸体。1933年她让摄影师Man Ray把她瘦削、趋于双性的身影照了下来,取名“含蓄的色情”。

奥本海姆-一名有着强大个性的年轻女性,在26岁时终于冲破了逐渐老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影响,其中包括与她有过一段感情瓜葛的Max Ernst。她也被称为“女权主义者”,尽管她不想接受这一称号。她只想要自由,但是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回到瑞士之后她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低谷。

“梅拉与当时流行的艺术潮流格格不入,她坚定自己的意念,” Sierra说,而他自己也是当今的“另类”。

他在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中参展的作品是一个挂起来的被毛皮覆盖的大手镯,大小相当于一张桌子。他调侃地说:“我和梅拉都喜欢带着人们一起出游。”

梅拉无止境的影响

奥本海姆不可阻挡的创造力从1954年之后才发挥出来,她在伯尔你租了一间工作室,自此一切才真正开始。之前她作为绘画修复师工作过几年,这令她对用各种材料工作都有所了解。

  

2013年3月、8月将在维也纳和柏林将分别举办奥本海姆作品回顾展,这将是两座城市首次展出这位在德国出生的女艺术家的作品。

策展人Heike Eipeldauer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表示,在奥本海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举办她的展览是一个最理想的机会。

用Eipeldauer的话说,奥本海姆的作品涉及面并不是很广,但是却总是能发掘新意,她说:“梅拉的作品不能只从一个点上寻找全部。”

Eipeldauers认为奥本海姆的作品至今依然深具影响力,这位女艺术家不相信任何假定的真相,而是进行跨边界的题目和材料混搭,因为她坚信“自由是生存的一种方式”。一直以来这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女艺术家的座右铭都是-“自由不会从天而降,而需要争取”。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