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衰落編年史:26萬張線上照片回顧瑞士工業史

Bell-Escher Wyss機械工廠的工人,1994年克林斯(Kriens)
Bell-Escher Wyss機械工廠的工人,1994年克林斯(Kriens) ETH-Bibliothek Zürich, Bildarchiv / Bärtschi, Hans-Peter

蘇黎世工業歷史學家漢斯-皮特·貝爾馳(Hans-Peter Bärtschi)記錄了瑞士工業的消亡史。 他整理了26萬張照片,現在可以在網路上免費存取。

阅读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訂閱了我們的時事通訊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你會在你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道。點擊這裡,現在就訂閱。

檔案中最古老的照片拍攝於1963年1月13日,照片顯示一輛煤氣廠機動車與一輛無軌電車相撞,拍攝於他在溫特圖爾(Winterthur)家中的臥室。 這是他一生關注的主題:鐵路與工業。

照片檔案收錄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圖書館,包含約26萬張照片。該檔案已簽署知識共享授權協議(CC BY-SA 4.0),可免費存取並用於所用目的。照片攝於1965年到2021年,共56年的時間,是規模最大且完全免費開放的瑞士近代工業史料。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表示,該檔案即將增加更多照片。

該院圖書館的四名學生助理花了四年時間對這些資料集進行數位化處理。妮可·格拉夫(Nicole Graf)解釋說,下一步將藉助人工智慧對照片進行整理。電腦軟體將分析圖片內容,並自動輸出標籤。標籤從「食腐動物」到「柏木」,按首字母排序。雖然軟體有時會出錯,例如無法區分算盤和足部按摩輪,但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貝爾馳從13歲起就帶著相機旅行。他最初拍攝了家附近的蒸汽機車和電力機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和工業建築。他的第一個大型訂單來自瑞士聯邦鐵路(SBB),內容是拍攝所有的火車站。

他為此拍攝了不計其數的照片。他早期的許多鐵路照片都是在冬天拍攝的,原因很簡單:在寒冷的天氣裡,可以更好地看到蒸汽機車發出的蒸汽。

Bell-Escher Wyss機械工廠的大廳,1994年克林斯
Bell-Escher Wyss機械工廠的大廳,1994年克林斯 ETH-Bibliothek Zürich, Bildarchiv / Bärtschi, Hans-Peter

衰退編年史

早在2014年,貝爾馳就將他的遺產捐給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圖書館的圖像檔案館。「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這些照片回到了他事業開始的地方」,圖像檔案館負責人妮可勒·格拉夫(Nicole Graf)回憶道。在該學院,貝爾馳1976年獲得建築學士學位,1980年完成博士論文。

貝爾馳無意中成為了瑞士工業衰落的記錄者,這讓他一生都感到沮喪和憤怒。 對他來說,工業的消失不僅是全球化的結果,也是經濟受到金融業主導的後果。貝爾馳曾將瑞士工業的終結比作瑞航的「停運」,但沒有引起注意,因為這不是幾個月內發生的,而是橫貫了長達30年的時間。

無軌電車,攝於貝爾馳在溫特圖爾家中的兒童臥室,1968年
無軌電車,攝於貝爾馳在溫特圖爾家中的兒童臥室,1968年 ETH-Bibliothek Zürich, Bildarchiv / Bärtschi, Hans-Peter

貝爾馳喜歡回顧歷史,同時也承認,瑞士在創新方面也取得了成功。一個例子是手錶產業的轉型,包括斯沃琪等廉價產品和歐米茄月球系列等高級手錶。受惠於施泰德鐵路(Stadler Rail)的電力動車組,機動車和鐵路產業得以再次繁榮。

他的出國旅行記錄也是照片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一生中去過120個國家,其中許多國家多次訪問,他專注於記錄各國工業景象,鐵路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貝爾馳曾寫道,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在信號員工作室裡觀看火車,火車已經成為「安靜獨處的秘密和渴望旅行的縮影」。成年後,貝爾馳也專門研究,全球哪些蒸汽火車將會消失。作為最後的見證者之一,他記錄了阿富汗邊境的巴基斯坦窄軌蒸汽鐵路、烏拉爾的重工業區鐵路,以及東非的殖民鐵路。

蘇黎世阿塔爾(Aathal),一家停產的紡紗廠空空蕩蕩,1986 年
蘇黎世阿塔爾(Aathal),一家停產的紡紗廠空空蕩蕩,1986 年 ETH-Bibliothek Zürich, Bildarchiv / Bärtschi, Hans-Peter

貝爾馳一生為工業歷史計畫撰寫了大量報告,在阿爾布拉鐵路(Albulabahn)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時,曾提供專業支持。1991年,他創立了瑞士技術和工業史學會SGTI,該協會如今已成為工業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機構。

貝爾馳的工作一絲不苟,有時近乎著迷。除了照片之外,他還收集了許多印刷品和文物,包括瑞士聯邦鐵路列車的標誌,以及許多精巧的火車站和工業設施模型。有一列模型火車,至今仍穿梭於他生前的公寓,他的妻子每週運行一次,以免模型積灰。

巴登(Baden),BBC (1991)
巴登(Baden),BBC (1991) ETH-Bibliothek Zürich, Bildarchiv / Bärtschi, Hans-Peter

由於找不到外部合作夥伴來接納這些龐大的史料-總重量超過十噸,他另闢蹊徑,自己成立了一家基金會,即工業文化基金會,並在溫特圖爾的辛濟孔(Zinzikon) 購屋存放史料。這樣,基金會創辦人貝爾馳和他的妻子西爾維亞·貝爾馳-鮑曼(Sylvia Bärtschi-Baumann)過世後,藏品也能得以留存。

從共產主義者到火車愛好者

貝爾馳在1970至80年代以學生身分出國旅行,期間他曾造訪共產主義國家和東方陣營: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中國。這裡要補充一些個人資訊:1973年至1987年,他是一個共產主義分支政黨的成員,即 KPS/ML。

該縮寫全稱為瑞士共產黨/馬列主義。貝爾馳在2008年出版的《東方紅》一書中,對這經驗進行了自述。如今,他的自傳讀起來幾乎就像一部民族誌研究,其中無疑是帶有諷刺意味。該黨的榜樣是中國和毛澤東,當時中國和蘇聯視為主要敵人。

蘇黎世,施利倫(Schlieren),煤氣廠,1980 年
蘇黎世,施利倫(Schlieren),煤氣廠,1980 年 ETH-Bibliothek Zürich, Bildarchiv / Bärtschi, Hans-Peter

KPS/ML黨員——可能從來不超過80人——不知道誰是該黨的領導,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其中一位知名的領導人被稱為「小列寧」,另一位 則被稱為「小史達林」。該黨對俄羅斯獨裁者史達林有一定的欽佩,這體現在他們對史達林「有70%的好,30%的壞」的評判。該黨還監控黨員的私人活動,因此貝爾馳每次出國旅行都必須徵求黨內上級的批准。

隨著時間的推移,貝爾馳意識到該黨具有類似邪教的特徵,並與其保持距離。 令人驚訝的是,他曾經創立了一個反獨裁的偵察部門,但後來卻加入了一個組織嚴密的獨裁政黨。即使讀完這本書,仍然不清楚他為什麼在該黨維持了近二十年的黨員身分。

他在黨內安逸自得並且受到尊重,也與他引以為傲的出身有關。貝爾馳來自工人家庭:他的父親在啤酒廠擔任司機,他的母親則在家中做縫紉工作。1957年,全家搬到溫特圖爾。當時,這裡是工業區的中心:蘇爾壽工業集團的部分工廠坐落於此,瑞士機動車和機械廠SLM、市政煤氣廠和貨運火車站也在那裡。隨著貝爾馳慢慢長大,童年的工業景觀逐漸消失。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檔案館藏的連結(英)外部链接

其中一些照片也出版在一本書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圖書館和托馬斯·艾興伯格《鐵路照片 – 漢斯-皮特·貝爾馳和工業文化基金會關於瑞士鐵路的照片檔案》。2023 年出版於蘇黎世 。

1912年位於奧格斯特-維倫(Augst-Whylen)的發電廠
1912年位於奧格斯特-維倫(Augst-Whylen)的發電廠 ETH-Bibliothek Zürich, Bildarchiv / Bärtschi, Hans-Peter

(編譯自德文:中文編輯部;繁體校對:方常均)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