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勒·柯布西耶記錄了印度對現代主義的追求

勒·柯布西耶的昌迪加爾相冊展示了印度追求現代主義的努力
勒·柯布西耶的昌迪加爾相冊展示了印度追求現代主義的努力 Alamy Stock Photo/Credit: Jeremy Horner / Alamy Stock Photo

印度的城市面貌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的侵入和殖民統治歷史。1950年代,瑞士建築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為昌迪加爾(Chandigarh)建市而製作的隨筆集順利出版,成為印度終於能自由塑造未來命運的歷史影像。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訂閱我們的時事通訊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您會在您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導。請擊點這裡,現在就訂閱。

作為世界上一些最古老文明的發源地,印度在1947年脫離大英帝國統治獲得獨立時,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

同年發生的印巴分治造成了巨大的創傷,此後巴基斯坦正式建國,期間多達200萬人喪生,1’800萬人流離失所。在此背景下,新印度的領導人寄望透過重塑建築風貌,推動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走向未來。

這是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在1951年邀請瑞士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為新成立的昌迪加爾邦(因分治而一分為二的地區)繪製首府規劃圖時的想法。

勒·柯布西耶倚靠在吉普車的引擎蓋上查看地圖,這輛吉普車專門用於探索昌迪加爾地區。
勒·柯布西耶倚靠在吉普車的引擎蓋上查看地圖,這輛吉普車專門用於探索昌迪加爾地區。 Pierre Jeanneret. Courtesy of Canadian Center for Architecture (CCA), gift of Jacqueline Jeanneret

當時,勒·柯比意已經是現代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代表人物,但建造昌迪加爾城卻是令他無法拒絕的挑戰。 畢竟,這是20世紀城市規劃和現代建築領域中最具雄心壯志的試驗之一。

現代主義雄心

勒·柯比意構思了一個全新的現代主義城市建設藍圖,這座城市從無到有,擁有設施齊全的公寓、政府大樓、電影院和學校。

這為當時的現代建築設定了一個強而有力的、高標準的建設思維。 十年後,這種理念透過類似的計畫得到了延續:巴西首府巴西利亞的建設,這座城市由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設計,他是勒·柯比意在紐約聯合國大廈計畫(1948-1952年)中的年輕搭檔。

在初次造訪未來城市建設用地的幾週內,勒·柯布西耶一直用筆記本做文字記錄、繪製草圖及描寫個人感想,還記錄了與當地政府和城市規劃者開會期間所做的筆記和繪製的方案示意圖。

這位瑞士裔法國籍建築師在2月21日至4月1日訪問印度的前幾週所做的草圖和批註。
這位瑞士裔法國籍建築師在2月21日至4月1日訪問印度的前幾週所做的草圖和批註。 2024 Lars Müller Publishers, Fondation Le Corbusier, Paris

自1950年代以來,有關昌迪加爾發展的研究報告層出不窮,但人們對這座城市的初期規劃卻知之甚少。勒‧柯比意的昌迪加爾相簿保存在巴黎的柯比意基金會,它是一份寶貴的資料,幫助我們重建了建築師和政府官員團隊在短短幾天內制定出昌迪加爾規劃方案時面臨的問題。這本相簿也展示了勒‧柯比意在該地區巡查時對當地環境的深刻觀察。

昌迪加爾城市規劃並不是這位瑞士建築師在印度留下的唯一作品。勒·柯布西耶還在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等其他印度北部城市承接了更為低調的建築項目。

艾哈邁達巴德自15世紀初以來一直是紡織品貿易中心。1950年代初,勒‧柯比意受邀為紡織廠主協會(Mill Owners’ Association)設計一座標誌性建築,當時全市共有70家紡織廠。這棟建築於1952年至1954年間建成,為協會服務了近60年,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部分建築結構面臨年久失修的問題。

抹除英國統治的痕跡

在尼赫魯發出邀請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深謀遠慮的計畫,即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在主要城市,消除英國統治者留下的殖民痕跡。

加爾各答(Kolkata)由東印度公司建立:最早的建城記錄可追溯到1690年,但該地區的考古發現顯示,在這座城市現址,人類的居住歷史已超過2000年。

孟買(Mumbai)從18世紀起一直到印度獨立,經歷了英國建築師的全面改造。 如今,孟買仍有大片新古典主義和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在某些人看來,孟買是世界上最具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城市,在這方面甚至超過了所有英國城市。

新舊德里也由入侵者設計。現在所謂的舊德里,最初在13世紀由穆斯林入侵者建立,後來由來自中亞的蒙古帖木兒王朝繼續發展。德里於1803年被英國納入殖民版圖,1931年成為英屬印度的首府,英國殖民者全面重塑了德里的城市面貌。

可以說,在印度獨立不久後,邀請西方建築師和規劃師設計和改造印度的建築和城市,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對該國進行另一個文化殖民。然而,在當時這更多被視為一個雄心勃勃的嘗試,旨在將印度融入全球現代化浪潮之中。

勒·柯布西耶和阿迪提亞·普拉卡什(Aditya Prakash)的建築學院工作室。
勒·柯布西耶和阿迪提亞·普拉卡什(Aditya Prakash)的建築學院工作室。 Alamy Stock Photo/Credit: ERIC LAFFORGUE / Alamy Stock Photo

勒·柯比意認同這個願景,並盡力將他所體驗到的印度國情——包括古老的生存方式、哲學和信仰——與現代主義框架相結合。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寫道:「這將是一座綠樹成蔭的城市,有花有水,有像荷馬時代一樣簡樸的房屋,還會有幾座代表最高水平現代主義的華麗建築 ,這些建築將嚴格遵循數學規律。」

勒·柯布西耶將昌迪加爾的總體規劃比作人體,包含了「頭部」(議會大廈建築群)、「心臟」(市中心)、「肺部」(開放空間)、「智力」 (學校)、「循環系統」(道路網絡)和「內臟」(工業區)。 這個城市的構想基於四大功能:居住、工作、身心調養、循環。

相关内容
Elbphliharmonie

相关内容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不是一台机器

此内容发布于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的雄心壮志上至云霄,广及四海。在伦敦皇家学院(Royal Academy)举办的特展向观者传递着一个信息:他们还希望建筑可以“疗愈伤病“。

更多阅览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不是一台机器

到1960年代初,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建設工作已經結束,為配合計畫執行,需要重新安置來自58個村莊的2萬多名居民。

建築風格之爭

20世紀中期,勒‧柯比意和其他西方建築師來到印度,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如今印度建築領域的激烈對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自2014年上任以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一直在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上演了一出印度版的西方「文化戰爭」,目的在於遏制政治反對派,壓制龐大的穆斯林少數民族(約2.13億人,佔總人口的15%)。

這股民族主義浪潮試圖解決某些臆想出來的歷史遺留問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莫迪正透過改變全國各地的街道和城市名稱來清除遺留下來的殖民痕跡。 在德里,他的「中央遠景」(Central Vista)重建計畫是重塑印度首府建築風貌的旗艦項目,對英國殖民時期的紀念碑和政府大樓進行翻新。

同時,印度教寺廟的建造和翻新也被公開宣佈為打造「新印度」行動的一環,讓印度成為一個「既能保持其古老遺產、重現其精神和文化輝煌,又能追求現代願望 」的國家。

政府近期決定尋找神話中的因陀羅普拉斯塔城(Indraprastha)遺跡,因此招致了不少爭議,這座城市據說埋藏在德里之下。儘管挖掘了許多古代定居點的遺跡,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公元前4世紀左右編寫的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提到的這座傳說城市。

同時,印度獨立初期建造的許多現代主義標誌性建築都出現明顯的衰敗跡象,這反映出它們所代表的最初願景及其影響力正逐漸消退。

《勒·柯比意昌迪加爾相冊,1951,由馬里斯特拉·卡西亞托編輯。拉斯·穆勒出版社,蘇黎世,2024年出版。

(編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方常均)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