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沃琪谈 “眯眯眼”:“这是一个年轻团队的失误”

斯沃琪集团认为自己在中国的广告失败后已重回正轨。但该事件反映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位亚洲模特用手指提拉眼角——斯沃琪今年8月在中国的广告中使用了这一图片。全世界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这家瑞士知名手表品牌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人们指责斯沃琪宣传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
该公司匆忙撤下了所有图片,并“为可能引起的任何不快或误解”道歉。
当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风浪已经平息时,瑞士国内却开始热议斯沃琪的损失,并提出各种挽救措施。一位营销专家大声疾呼,斯沃琪首席执行官尼克·海耶克(Nick Hayek)应该亲自为广告失败道歉。

这些反应表明,瑞士总部的集团管理层正经受质疑。斯沃琪集团的股价十年前达到顶峰,自那以来已大幅贬值。专家对其经营战略表示怀疑。
陷入歧视的恶性循环
现在呢?事情刚刚过去几天,社交媒体上的愤怒仍在发酵。斯沃琪集团却认为,事态已经平息,当地分公司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该事件还留下哪些问题?
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此前斯沃琪没有回复。那就是这则广告是如何通过内部审核的?
斯沃琪在回复瑞士资讯swissinfo的询问时写道,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告宣传,而是一个包含若干图片的内部项目。斯沃琪表示:“项目旨在捕捉不寻常的姿态。诚然,拍摄对象并不十分成功。这是一个年轻、积极的团队的失误,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手势的含义。”

其他品牌也有过教训
第二个问题相对复杂:如何评估中国的反应?在这里,我们需要回溯。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斯沃琪集团并不是第一家陷入“眯眯眼”陷阱的欧洲公司。恰恰相反。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仅2021年就有三个。
例如,梅赛德斯-奔驰公司(Mercedes-Benz)在遭到大规模抗议后撤下了一段广告视频,视频中一位亚洲模特的妆造强调了“眯眯眼”。
出于同样的原因,法国奢侈品牌迪奥也删除了一张图片。拍摄这张照片的中国时尚摄影师陈漫道歉说:“我为自己的不成熟和无知而自责”。
即使是中国品牌也难逃种族主义刻板印象的指责。同年,休闲食品制造商三只松鼠(Three Squirrels)因雇用一名眼睛特别细的模特拍摄广告而被迫道歉。
而这位模特则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难道因为我天生眼睛小,就不应该是中国人吗?”她的回应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亲政府的中国报纸《环球时报》采访时,谈及了这家零食制造商的案例,他表示问题不在于模特,而在于叙事风格-即在塑造中国人形象时采用西方视角。
这是一个很难区分的问题,尤其是因为风格化是广告的固有规律之一,更不用说时尚了。因此,一些品牌转而只使用“白种人眼睛”的模特。这种做法也遭到了批评,因为它宣扬了欧洲人的审美标准。简而言之:中国的广告业陷入了双向歧视的恶性循环。

相关内容
瑞士媒体:瑞士腕表“眯眯眼”广告引轩然大波,斯沃琪集团致歉
被低估的敏感性
斯沃琪的例子表明,亚洲国家对这些刻板印象的持续敏感性被欧洲低估了。可能的原因是,欧洲人的传统优越感是建立在种族理论基础上的,而这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
但欧亚关系不只有历史包袱: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别是针对中国人的怨恨情绪有增无减。这产生了溢出效应,对中国政治的排斥蔓延到了其他方面。
曼彻斯特中国研究所(MCI)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溢出效应在保守的欧洲人中比在进步的欧洲人中更为明显。
同一家研究机构在2024年发现,生活在欧洲的亚裔男性被认为缺乏阳刚之气和道德感;2025年夏天发表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亚裔被认为有能力,但运动能力较差。
斯沃琪转向真正的危机
在这段插曲之后,斯沃琪集团又回到了日常业务中,面对不少问题。该集团媒体办公室以异常明确的语气写道,中国的情况令人遗憾,但不是危机。“真正的危机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将对瑞士征收39%的关税。”
(编辑:Balz Rigendinger,编译自德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