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罗氏新办公大楼:高大上,但过时了怎么办?

Rochetürm
莱茵河畔耸立起银色的鱼鳍:巴塞尔的景观随着罗氏高塔的建成而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 Ruedi Walti

为什么城市要需要密集化的办公楼?现在人们的办公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很快我们将不再需要办公室。以下是围绕相关讨论的具体分析。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205米高的罗氏高塔像一个斜插在巴塞尔房屋屋顶之上的巨型白色鱼鳍,分外显眼,这幢高层建筑还被视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办公大楼之一,”罗氏在去年9月这座大楼的落成典礼上这样写道:“这座瑞士少见的摩天大厦是迄今为止瑞士最环保,也是最高的办公大厦,何况它还如此的光彩夺目-不仅闪烁着银色的光芒,还非常优雅。”

而令人惊讶的是,似乎在罗氏面向公众的介绍中,着重于这幢大厦的可持续性特性,而它的高度似乎只在陪衬,建成这幢50层高的大厦耗费了5.5亿瑞郎,为罗氏员工提供了3200个办公位置,而楼高205米的瑞士最高建筑纪录在此似乎只是顺便提一下而已。

在当时的疫情期间-大部分人只有部分时间需要在办公室上班的情况下,建成这座双塔、甚至堪称三塔的巨型建筑,令人多少感到有些诧异。

当这么多的员工可以远程、在线工作,一个工作场所是否拥有可持续性特征可能就要进行全新的定义了:真正的可持续性应该是尽量将通勤控制在最少,而办公室只是用来做一些特定的工作。

比如,进行一些必要的面对面对话,因为电话会议虽然方便,但出于技术原因,毕竟会有疏离感。

Rochetürm, interior
在第二座塔楼的底层,由明星植物学家和园林建筑师Patrick Blanc设计的植物墙点缀着内部景观。 © Roche

然而,舒舒服服地在家或者找一处山间小屋上班,效率到底有多高?长期以来,也包括疫情之前,这一直是专门从事办公地点研究的专家们所关心的问题。而新冠疫情在此发挥了很大影响,因为疫情的出现,取消路途上的奔波而直接在家上班成了许多人的常态,某段时期,瑞士甚至规定必须居家办公。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瑞士几幢办公大楼都相继竣工,建筑工地上,起重机将厚重的墙壁和横梁吊到空中,这些都是在疫情前就已规划好的,必须要完成的工程。

疫情前,可持续性建筑被定义为现代建筑技术和具有环境意识的选材相结合:比如用木材代替混凝土,而到目前为止,就算是建造低矮的房屋,也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做到了这点。但无论如何,在建造和维护建筑时,要尽量消耗最少的资源,这个理念已经是建筑业不可回避的准则。

Top floor
在罗氏2号建筑的最高层有一个视野宽阔的食堂。 © Roche

双子的胜出

罗氏这座代号“Bau 2”(2号建筑)的大楼不仅是该公司建的第二座摩天大厦,也是第二座打破瑞士最高建筑纪录的建筑,而第一座就坐落在这座新双子大厦的附近。

罗氏1号建筑(“Bau 1”),外表同样自上而下闪烁着银光,只不过楼高178米,比新双子大厦略低,2016年它曾打破瑞士最高建筑纪录,此前,苏黎世第一高塔(Prime Tower)曾以126米的高度傲居榜首五年。

瑞士大多城市中办公楼的高度上限为25米,现如今超过这个高度的摩天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起初,瑞士公众对这些高楼大厦的出现都会感到异常兴奋,然而正如巴塞尔和苏黎世的情况,适应了几个月后,兴奋的程度就会减弱。

Interior spiral staircase
2号建筑像1号建筑里一样有许多悬梯。 Roche

谁还会来办公室办公?

与城市景观上的变化相比,这些高层建筑的利用率受到更多的质疑:一方面,各公司都在试着节省办公空间;另一方面,员工们也只想偶尔来办公室与其他同事见面聊聊,其他条件家里一切具备,甚至更方便。

这两方面的需求堪称一拍即合,那么,未来还要办公室干什么?

瑞士传奇设计公司Vitra的首席执行官Nora Fehlbaum对此表示,以后的办公室将更像是一个俱乐部。在这样的“办公室俱乐部”中,就像在国际象棋俱乐部、辩论俱乐部和足球俱乐部一样,主要是为了交流和确定身份,公司会在设计时,区分出安静和热闹区域以及私人和公共区域。

罗氏大厦的室内设计也遵循了这种时尚,并未将室内空间设计成一个个静谧的房间,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是该大厦的建筑设计师,也负责室内设计,他们采用了50年前美国流行的所谓“基于活动的工作”(activity based working)理念。早在那时候美国就发起这股潮流,用灵活的活动区域取代固定办公位置。

Büro
办公室不再是独立的办公地点,而是交流的地方。 © Robert Rieger

现在许多国际公司都采用这种办公室设计理念,包括像罗氏这样的国际企业。至于在罗氏新塔楼中的办公面积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并无人知晓,罗氏媒体办公室表示:“我们并未追踪各部门工作场所的有效利用状况。”

罗氏拥有几千个办公工位,在1号建筑中的74’200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其中58’000平方米办公区域)上,可容纳2000名员工;2号建筑有83’000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其中61’500平方米为办公室),可容纳3’200名员工;在计划中的221米高的3号建筑中,甚至还会有更多的空间。

罗氏并不想强调员工的人数,而注重的是凝聚力:这些在城市中鹤立鸡群的最高建筑,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根据罗氏的公告,“2号建筑是一种将员工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元素。”

相对的高级感

Rocheturm
在某些视角,新罗氏办公大楼看起来并不很高。 © Ruedi Walti

毋庸置疑,在这些高层建筑中高级感是设计时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就像这座巴塞尔的罗氏大厦一样,瑞士大型建筑的建造也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包括两年前落成的苏黎世艺术馆扩建工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突出,这归功于有了那些适用于大型建筑的出色的技术方案。

罗氏从各方面肯定了自家建筑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成绩,但还是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比如建筑文化出版社(Verlag für Baukultur)就批评道:“这种混凝土结构的摩天大楼所释放的灰色能量以及周围建筑面临被拆除的窘境-就未被事先考虑在内。”

但无论如何,按照为罗氏2号建筑的第二座高塔量身定制的建筑方案,最后节省了8%的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师Martin Stumpf说。

因此,人们期待在建设3号建筑时,能在节约建材上达到一个新高度。然而在这一美好愿望中也有一根硬刺:一栋建筑是否能被打上“可持续发展”的标签,目前依然与计算方法和参考值有关,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因为建筑业在逐渐增加的压力下,必须更加谨慎地计算承建项目的环保结果。

Rocheturm
从市中心看过去,这两个鱼鳍也很显眼。 © Ruedi Walti

从高楼到俱乐部

围绕罗氏新塔楼的可持续性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新的工作形式不再需要高层办公大楼时,怎么办?

小一些、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也能起到“办公室俱乐部”的作用,比如由著名建筑师Roland Rohn和Rudolf Salvisberg设计的历史性罗氏建筑,而这两座建筑却有可能被拆除。

改造废弃的办公大楼也是一个方向,苏黎世PWG基金会准备明年将苏黎世城市边界的Leutschenbach区,靠近苏黎世“Fernsehstudio”电车站的一栋60年代的高层办公楼改造成公寓。

改造工作的宗旨是,尽可能少地破坏原建筑物的结构,即少拆除,多保留。

这对于Leutschenbach六层楼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来说已经是一个挑战了,而怎样改建罗氏五十多层高的大厦,谁也不知道。

改建需要大量的规划技巧,而另一方面,改建楼房能在可持续性方面有所建树,但不可能创造纪录或者产生有高级感的效果。

Interior Turm
在第47层,办公大楼被划分出私人空间-令人感觉就像在一个俱乐部里。 Roche

(译自德文:杨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