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柏林墙塌20年 统一德国世界舞台试身手

被摧毁的德国战后由胜利国切成两半,身不由己的成为列强的傀儡与冷战时期的可能战场。


数十年来,西德本身的利益只能排位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仍怀有恶劣记忆的邻国之后。西德唯有依赖「支票簿外交」花钱买朋友。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Foreign Relations)的桂罗特(Ulrike Guerot)说:「作为欧洲人是德国唯一被允许的民族主义。」


但是1990年东、西德统一后,德国初步展现影响力,开始由国家的观点权衡军事及外交议题,较不担心惹恼盟国。


也在同一年,德国大力金援美国所领导的盟军,将伊拉克领袖海珊(Saddam Hussein)的侵略部队逐出科威特。


9年后,时任总理的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获得国会同意,让德国部队参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对塞尔维亚的空袭行动,当时塞尔维亚残暴压迫在柯索伏(Kosovo)占多数的阿尔巴尼亚裔。


自此之后,德国部队越来越常与国际部队一起部署在各危机区域,从阿富汗山区到黎巴嫩海岸不等。在阿富汗,德国部队人数在外国部队中排名第三。


但是在当时美国总统布希(George W. Bush)组成推翻海珊的「意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时,施若德也是带头反对的领袖之一。


他反对这项将对该地区造成难以估计影响的「军事冒险」行动,而在大西洋两岸形成巨大歧见,此一重大分歧一直持续至2005年施若德下台。


继任的梅克尔(Angela Merkel)虽努力修补损害,仍奉行同样的独立路线,以她所认为的恰当方式力求平衡。


去年底,当美国与欧洲伙伴呼吁德国作出更大贡献,以协调对抗全球金融危机的振兴经济措施时,她至少一开始持抵拒态度。她不但批评美国银行家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也不理会美国要求平衡贸易的压力。


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前主席迪罗(Jacques Delors)接受法国「论坛报」(LaTribune)访问时指出:「这已经不是同意牺牲自己以求宽恕的德国了。」


桂罗特则表示,这是国家自主与主宰他国间一条不易分隔的界线。


她表示:「当我们说我们正在正常化时,我们的意思是我们正在重新国家化。」


桂罗特察觉到德国政治阶层与企业界的不耐,他们希望德国能尽速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影响力。


她说:「现在的基调是『我们已对别人付出太多,现在是恢复自主的时候了』。」


桂罗特说,这种不满导致德国扬弃过去所认定对欧洲的责任。


但也有人认为,德国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与人口最多的国家,行事仍太小心翼翼。


「南德日报」(Sueddeutsche Zeitung)专栏作家柯尼刘斯(Stefan Cornelius)说:「德国仍是历史的囚徒。它的外交政策太过拘谨。梅克尔不愿采取对抗姿态。」


谈到爱国主义,梅克尔所反映的是德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暧昧态度。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y ofStuttgart)今年稍早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过去的历史,75%的受访者仍以身为德国人为荣,比例是2001年时的两倍。


但是只有61%赞同在特殊场合,如2006年德国主办世界杯足球赛时,看到同胞挥舞国旗。也有53%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会这么作。(译者:中央社杨超寰)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