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外国大学生留瑞就业不再难?

今后,留学瑞士的非欧盟国家学生有望能更容易地留瑞就业。 Keystone / Martin Ruetschi

在留学瑞士的非欧盟国籍学生中,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毕业后留在瑞士工作。瑞士当前正在面临创纪录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危机当头,联邦议会为鼓励外国学生融入本国劳动力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小禾*今年夏天将在苏黎世大学完成她的国际法和比较法硕士课程。她希望毕业后留在瑞士工作。”在这边读书让我了解到欧洲先进的立法技术。尤其是欧盟关于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令人关注。如果能够留在瑞士工作,我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法律的实施过程。” 

正在准备毕业考试的小禾几个月前开始找工作。”我发出了大约一百份求职申请,得到6、7次面试机会,但现在还没应聘成功。”

目前,像小禾这样在瑞士高校注册的非欧盟国家留学生约有20’700人,占61’015名外国学生的三分之一强。

在非欧盟成员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便是中国学生(约4100人),之后是印度(1300人)和美国学生(1000人)。按照瑞士《外国人管理及融入法》(LEI)的规定,作为第三国(非欧盟和非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籍学生,小禾毕业后有6个月的时间在瑞士求职,如果在此期限内没找到工作,则必须离开瑞士。 

在瑞士12所综合性大学(10所州立大学及2所联邦理工学院)中,共有3429名中国学生注册在读。他们在外国学生总人数中的占比例为7.3%:也就是说,每100名外国大学生中就有7.3名中国留学生。如果按学位等级细分,中国学生在外籍学生中的占比则分别为:学士1.5%,硕士11.9%,博士8.2%,其他学位(继续教育、高等深入研究等)3.4%。

在瑞士9所公立应用科学大学中,共有635名中国学生注册在读,占外国学生总人数的5.1%。若按学历细分,中国学生在外籍学生中的占比分别为:学士5.7%和硕士4.7%。

仅有少数瑞士公立高校公布有中国籍在读学生的人数:2022年,有398名中国学生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注册。另外,就读于苏黎世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621名。

瑞士法律还规定,公司在招聘时要优先瑞士公民或与瑞士签有人员自由流动协议国家的公民。只有当上述两个群体中无人满足公司招聘条件时,才能雇用第三国的应聘者。

早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法)中,瑞士经济联合会(economiesuisse)就指出,瑞士外国学生毕业后留瑞的比例很低。”整体上看,国际毕业生流动性很强,往往很快就从我们的‘雷达’上消失。”瑞士商业伞式组织写道。

同一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只有10%至15%的第三国毕业生留在瑞士从事有酬工作。瑞士每年授予第三国毕业生的工作许可证数量很少-尽管这一数字在过去两年中呈增长趋势,但也不过2021年的440份和2022年的520份。

劳动力短缺

瑞士正在经历严重的劳动力结构性不足,而新冠疫情引起的旅游业动荡更是令劳动力的稀缺状况雪上加霜。

2022年底,瑞士空缺职位数量超过12万,创下2003年来的最高纪录。制造业、医疗保健、商业、酒店餐饮、建筑和信息技术等行业都有大量岗位等待填补。

与此同时,瑞士高校的非欧盟国家学生在MINT专业- 即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分布密度很高。他们当中的55%都毕业于上述专业,正好可以满足技术、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部门对人才的亟需。瑞士经济联合会在报告中强调:”非欧盟国家的毕业生在机械和电气工程专业的比例最高,占到所有学生的17.5%。”

外部内容

外国学生-尤其是非欧盟国家学生-在瑞士劳动力市场的更佳融入,这是被瑞士政界争论了十数年的议题。左右阵营对此分歧不断。

“出资培养这些(外国)‘优秀大脑’,但最终却不从中受益,这种情况说不过去。”自由民主党 (FDP/PLR,右翼) 议员Marcel Dobler于2017年警告道。他就此提出了一项议员动议,敦促政府修改相关法律。

昂贵的大学生

瑞士每年都要为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投入一笔可观资金。瑞士经济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瑞士大学本科和硕士学生每年所需的人均教育费用大约为23’000瑞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人均培训总费用高达133’000瑞郎。而学生每年自行支付的学费仅为1580瑞郎。培训实际费用和学生所缴学费之间的巨大差额则由国家承担。

瑞士政府花在外籍大学生身上的教育经费尤其之高,因为后者大多集中在教育费用较高的硕士和博士生阶段。比如,在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外国学生在各级学生总人数的占比为:学士阶段54%,硕士阶段60%,博士阶段84%。而在苏黎世大学,这一比例为:学士阶段11%,硕士阶段20%,博士阶段44%。

一般来说,在瑞士的大学里,学习水平越高,国际学生的比例就越高。博士生良好的职业前景是促成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博士毕业生的职业融入度非常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进入了经济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发言人Corinne Feuz对swissinfo.ch写道,”因此,我们的博士课程也吸引到众多国际生源。”

“与外国毕业生不同的是,瑞士毕业生凭借硕士学位在本国就业没有太多问题。他们对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工作的兴趣也相对较低。”瑞士大学校长联合会国际关系部负责人Dimitri Sudan补充道。

此外,在瑞士,博士和博士后所能挣到的工资也属于世界最高之列。

相关内容
留学生活见证

相关内容

瑞士留学:很贵、很难、很好

此内容发布于 他们是留学瑞士的物理博士、商科硕士和媒体管理硕士。关于教育理念、科研实力、学费开支、多语环境、社交生活…… 在这个高教水平“全球第三”、物价水平世界“前茅”、拥有四种国家语言的国度当留学生是怎样一种体验?听听他们怎么说。

更多阅览 瑞士留学:很贵、很难、很好

在瑞士大多数州立大学和两所联邦理工学院,外国学生缴纳的学费和瑞士籍学生相比,额度相同或略高。

圣加仑大学对瑞士和外籍学生的收费差别最大:瑞士籍本科生每学期学费为1229瑞郎,外籍学生则要支付3129瑞郎,每学期学费差别达到1900瑞郎。

在瑞士意大利语区大学,瑞士籍本科生每学期学费为2000瑞郎,外籍学生学费为3500瑞郎,差额达到1500瑞郎。

法律修订进行时

作为对Dobler动议的回应,政府于2022年提出《外国人管理和融入法》修定建议,旨在消除针对第三国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关于每年可留瑞从事有酬工作的人数配额规定。条件是:如果第三国学生的就业可以给瑞士带来 “突出的科学或经济利益”。

联邦议会大多数政党都支持政府的提议,唯独瑞士人民党(SVP/UDC,右翼保守党)认为,要想避免瑞士的损失,最好是对外国学生实施教育费用全部自费的政策。

另有议员虽然同意“本国劳动力市场应该更好地吸收外国人才”,但对政府建议的实施途径存有异议。比如自由民主党议员Andrea Caroni指出,第三国公民工作居留证的年度配额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因为自2019年以来,这一配额年年都有剩余。

立法程序正在进行中。在瑞士,任何法律修改都需经议会两院表决赞成后方可确定。消除第三国毕业生工作居留配额的法案已在今年3月通过联邦议会国民院(下院)表决;而国民院(上院)则预计最早在秋季对此议案进行重新讨论。

大学为何受青睐?

瑞士职场虽然“拒人千里”,但这并不影响瑞士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据经合组织2020年的一项比较研究显示,在该组织的所有成员国中,瑞士高校学生国际化程度(外国学生在全部学生中占比)排名第五;在非英语国家中,瑞士排名第二,仅次于卢森堡(全国共一所大学,学生总数约7000人)。

“我之前在中国和美国上过大学,所以也想来欧洲读读书。瑞士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这个国家既独立,但又与欧盟紧密相连。”小禾解释说。

外部内容

瑞士以其高水准的教育、充足的研究资金和先进的基础设施而闻名。瑞士州立大学以及包括苏黎世和洛桑两所联邦理工学院在权威国际大学排行中均有很好的排名。

相关内容
Rolex Learning Center,

相关内容

大学排名有多重要?瑞士这样说。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学校在大学排名中一贯表现优异。对瑞士来说最主要的大学排名是哪些?为什么这些排名之间差异很大?哪个排名是最好的?瑞士大学怎样看待排行?

更多阅览 大学排名有多重要?瑞士这样说。

“瑞士和多国接壤,这里有很多来自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邻国的大学生。而其他国籍的外籍学生也被瑞士的多语言和多元文化所吸引。”瑞士大学校长联合会(swissuniversities)国际关系负责人Dimitri Sudan补充说。

瑞士高校中英语的广泛使用也是其吸引国际学生的原因之一。”教师队伍的高度国际化是吸引外国学生的优势之一。在瑞士大学教授中,约有一半的人非瑞士国籍。” Sudan继续道。

外部内容

招聘程序有待简化

如果说瑞士大学对外国学生“敞开怀抱”,面对前来应聘的第三国毕业生,瑞士公司往往因为繁复的工作许可申请程序表现出“有心无力”。”在一次工作面试中,招聘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代表提到,申请工作许可的程序可能很复杂。虽然他是泛泛而谈,但我能感觉到,这会是一个阻力。”小禾回忆道。

在瑞士,第三国公民工签申请复杂这一点并不让人意外。瑞士《外国人管理和融入法》也没有对外国学生留瑞予以鼓励-该法规定,在申请短期入境瑞士时,所有外国公民都要声明居留证到期后会离开瑞士。小禾在向瑞士当局申请学生签证时,就曾递交过这样的书面声明。

“如果我没有在瑞士找到工作,我会尝试去德国求职。在我的身边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第三国的毕业生在瑞士求职碰壁后,在德国找到了工作。”小禾说。

*此处为化名

(编辑:Virginie Mangin)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