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文化遗产-战争的另一个连带受害者

废墟中的雕塑
俄罗斯的空中轰炸虽令比什沃文化馆成为一片废墟,但馆前象征着乌克兰的诗人塔拉斯·谢甫琴科胸像依然站立。 Copyright 2022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受到武装冲突威胁的不仅仅是平民百姓,文化财产也深受其害。尽管有专门法律加以保护,但文化遗产也可能成为蓄意破坏的目标。

在沃州(Vaud)尚布隆(Chamblon)的练兵场上,身穿黄色或红色马甲的年轻人与民役士兵正在忙碌:他们搬运、观察、拍摄、记录着一些显然已被烧焦的物品。

谢天谢地,这只不过是汝拉地区高等专业学院下属文化保护及修复学院(HE-ARC CR)组织的一次藏品营救演习。参加演习的13名大学生学习在万一出现博物馆、图书馆或档案馆火灾时该如何应对,例如将无法挽救的物品与急需保管留待修复的物品进行归类分拣。

坐在烧焦物品前的女子
动手修复以前,首先要确定什么修复得了,什么修复不了。 © Keystone / Laurent Gillieron

乌克兰保护自己的财富

这种演习本来毫无例外之处,一般每两年就会组织一次。但在2022年3月的这天,全场气氛却显得分外凝重:大家都记挂着发生在乌克兰的战争,那里的文化财产正面临真实的危险。

在乌克兰,各地政府都在尽其所能保护历史财富。各种收藏被运至安全贮存地。至于建筑和无法搬运的物品,就用手头能找到的材料加以保护:沙袋、篷布、泡沫塑料、防火布……

尽管做出种种努力,在战争打响一个月之后,军事行动已经造成文化方面的许多损失,例如伊万基夫历史及方志博物馆被俄军轰炸引发火灾后,玛丽亚·普里马琴科(Maria Prymachenko)的25幅作品也一起付之一炬。

Protection d une statue
保护利沃夫历史中心内的一尊雕塑。 Keystone / Atef Safadi

专门的保护

人们往往不知道,其实在发生武装冲突时,除了平民外,文化遗产也是受到专门保护的对象。“鉴于现代战争造成的连带破坏越来越大,自19世纪末起许多国家已开始明白有必要保护文化财产,并要从国际层面组织保护工作,”文化保护及修复学院讲师娜塔莉·迪卡泰尔(Nathalie Ducatel)指出。

然而还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大规模破坏,才催生出真正的保护,即《1954年海牙公约》(全称为《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保护受到武装冲突威胁的各国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这是首个专门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条约。

《1954年海牙公约》禁止将文化财产用于可能令其遭受破坏或损坏的用途,也要求交战国不得对文化财产施以报复性破坏行为。此外,该公约还要求培养武装人员对各民族文化财产的尊重。

两项附加的议定书巩固了这项公约。前一项议定书禁止出口被占领领土上的文化财产;后一项则特别规定要惩治蓄意破坏文化财产的行为,并建立一项专门基金以帮助各国保护他们的文化财产。

外部内容

南斯拉夫带来的震惊

光有《海牙公约》还不够,还得得到各国的遵守,然而近来的冲突表明,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南斯拉夫冲突接近尾声时,交战方故意轰炸标注为文化财产的地点。人们原以为二战过后不会再有这种事了,而南斯拉夫的情况让人们感到震惊,”娜塔莉·迪卡泰尔解释。

此后世界各地仍屡屡发生针对文化遗产的其他罪行,例如被塔利班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遭伊斯兰国彻底摧毁的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或是对伊拉克各博物馆考古文物的抢劫,等等。

迪卡泰尔扼腕叹息道:“针对遗产进行攻击的用意,其实是要攻击一个民族特别珍贵的东西:它的记忆与它的身份。”

并非全无用处

事实证明,国际公约往往并不能保护文化遗产,就像国际公约也很难保护平民不受伤害一样。至于将破坏的责任人绳之以法并获得赔偿的想法,也显得过于天真。

尽管如此,国际法律框架也并非全无用处。“我们永远阻止不了破坏与贩卖,这点显而易见,”迪卡泰尔承认,“但这项公约的存在能减少-举例来说-非法获得的文物在瑞士等国家转卖的可能性。”

瑞士为保护乌克兰文化遗产而采取行动。

联邦文化局为此提供了75万瑞郎资金。

这笔款项用以支持替乌克兰临时代为保管和保存文化财产的瑞士博物馆与相关机构。

联邦文化局也会支持各国际组织与机构或私人参与者,协助他们在阻止乌克兰文化财产遭受破坏或盗窃方面所做的工作。

来源:联邦文化局声明

(译自法语:于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