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瑞士的假新闻为何牵扯到国家安全问题?

瑞士不再中立的不实说法正在国际上传播,瑞士必须在国外纠正这种偏见、树立正确的形象。一篇来自Benjamin von Wyl的分析文章。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瑞士还是中立国吗?一个月之内类似的问题14’000次出现在谷歌的对话框里,而提出这些问题的全是居住在瑞士以外的人,且用的都是英语。
在搜索测试中,谷歌于结果列表相对靠前的位置显示了一篇来自土耳其官方媒体的英文报道,其标题为《瑞士为何在 500 年后放弃中立地位》。尽管文章正文的表述更为客观,但标题却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基调,并会影响读者的解读。而记者们都清楚:阅读标题的要远比阅读全文的人多。
俄罗斯宣传口径传播的虚假讯息
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人对瑞士的中立感兴趣,甚至通过谷歌查询?这其中原因不一。但其中一点便是国外的某些势力-特别是俄罗斯的宣传渠道在散播与瑞士中立有关的虚假信息。
对于那些主动花功夫去查询“瑞士中立”信息的人,我们有义务让他们获取可靠且准确的内容,这至关重要。因为若有人宣称瑞士已不再中立,那么他就是将瑞士归为某方阵营;而一旦如此,人们难免会产生敌对情绪。
因此向国际公众准确表述瑞士中立-这一自1815年起便成为瑞士外交政策的核心准则,完全是瑞士的利益所在。
并非所有的不实信息都是虚假信息,当有人恶意散播具有误导性或错误讯息时,这些信息才被称作虚假信息(Desinformation,也有译作假情报)。
例如英国的间谍专家Rory Cormac就认为,在民主国家虚假信息的目标是创造社会裂痕。这些虚假信息会从高度情绪化、对立立场的议题入手。
瑞士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2022年秋季一张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伪造海报,它呼吁人们揭发那些将暖气烧得过热的邻居。这张海报旨在煽动人们对于能源危机的焦虑以及对于国家日益专制的恐惧。此外,它还针对一个已存在的分歧点: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背景下,针对瑞士采取制裁措施是否会损害本国繁荣,有两派人的意见相左。海报的伪造手法相当专业,甚至连所谓的“举报热线”都是一个真实的瑞士官方电话号码。
虽然谎言很快被揭穿,媒体也大量报道这是一则假新闻。但对于那些不信任媒体的人,他们对于媒体辟谣依然会持怀疑态度。
瑞士究竟有无抵抗力
面对虚假信息,瑞士的抵抗力到底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瑞士内部意见不一。因为瑞士很小,有4种官方语言,是联邦制,而且居于欧洲中部却不是欧盟成员,这些原因让瑞士免于成为虚假信息的热门目标。因为瑞士人定期举办公投,也要定期接受投票宣传的洗礼、要形成自己的意见,所以他们已习惯于看到严重对立、有时相当虚假的投票宣传物料。他们也因此对虚假信息比较敏感,这是《瑞士民主的数字化》一书的观点。
而另一些人如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Touradj Ebrahimi则认为,正是因为瑞士定期举办全民投票,所以虚假信息才会特别有害。在投票阶段,让民众掌握正确信息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一些国际势力对瑞士的某项议题特别感兴趣,那么瑞士很容易受到伤害。
与瑞士国内对于虚假信息的讨论相比,更热门的是国际上针对瑞士的虚假讯息传播甚广。这可能是因为有众多的国际组织都把总部设在了瑞士,而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瑞士都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国家。
如果有人上百次地听说“瑞士已不再中立”,那么他一定会把这当作主流观点。即便这一说法可能来自同一源头,只是重复了上百次,且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他的耳中。有确凿证据表明,谎言重复1000遍,也会变成真理。

“瑞士看上去就像战场”:一段来自伯尔尼的视频
今春有数百万人观看了一段拍摄于伯尔尼的30秒视频片段。画面中出现了催泪瓦斯和奔跑的人群。这些场景都出自在伯尔尼举办的声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有数十个账号在X(原推特)等平台上分享了这段视频,其配文或多或少夸大了当时的情境,其中一条点击量过百万的视频明确写道:“瑞士现在看起来活像战区”。该匿名账号声称:示威者曾试图冲击犹太会堂,并想对犹太人处以私刑。
而事实却是:伯尔尼的确有一场声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且活动有所升级。但警察已控制局面。伯尔尼犹太社区的副主席还就警方的迅速介入表示了感谢。由于示威队伍出现在犹太会堂的附近街区,伯尔尼犹太社区与瑞士以色列社区联盟均表达了犹太民众的不安情绪。示威群众向瑞士媒体《20分钟报》表示,他们原本是想去附近的美国大使馆。但警方向《20分钟报》透露,当时“无法排除”部分示威者想进入“犹太会堂及各大使馆”的可能性。
那些随视频而传播的误导性文字,将错误舆论导向不同方向。一位粉丝众多的英国用户称,这场所谓的“冲击犹太会堂事件”是“全球主义者从内部瓦解西方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说法指向了一个知名的带有反犹潜台词的阴谋论。
示威当天美国驻瑞士大使馆建议本国公民通过可信媒体获取信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英文频道。然而这类视频的病毒式传播依旧会产生影响,严谨的新闻报道无法追溯每一条假消息。从本质上讲,教育提升民众的媒体素养对民主至关重要。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学会独立质疑各类操纵信息的手段。
瑞士和其他国家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及其影响?请阅读我们的相关文章:

相关内容
应对虚假信息,瑞士是否需要精神国防2.0战略?
然而对瑞士这样的小国而言,面对国外受众它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而且尽量使用多种语言。
瑞士被描绘成罪案频发、安全无保障的国家
虽然那些带有伯尔尼示威游行图像的帖子是以真实事件为出发点,但却歪曲了事件背景,加剧了民众的不安情绪和社会对立。其副作用更是将瑞士塑造成一个动荡、不安全、且警方已无力管控的国家。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中也充斥着这种“瑞士不安全”的印象。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瑞士常被描述成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犯罪频发的国家。许多中国人在网上讲述自己在瑞士被偷、被抢的经历。在中国的公共讨论中,针对中国(预备)留学生的安全审查被夸大其词,甚至歪曲为“禁止中国学生入境”。《一瞥报》(Blick)曾刊登的有关中国学生在租房时遭遇种族歧视的文章,被翻译后在中文网络上广泛流传。
此外“瑞士已放弃中立”的说法在中国的网络空间也流传甚广。这类帖子称,若中国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瑞士会冻结所有中国人的银行账户。而某篇热门帖子甚至宣称,这是因为美国通过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可以胁迫瑞士银行。该帖子还声称,瑞士在政治上已放弃中立立场,且易受他国威胁。
在中国的语境中这类说法难以直接找到共同的源头,虽然中国的网络世界是有监管的,但瑞士的社会和经济形象还是被塑造成反华的。通过网友们的描述瑞士再次被刻画为一个不稳定的国家。
对瑞士银行的错误认知
我们阿拉伯语部的记者从读者那里得到的反馈也是如此,每当瑞士资讯swissinfo.ch报道瑞士银行业动态时,就会触动阿拉伯语受众的敏感点-在社交网络上有大量视频声称,在瑞士无需披露身份便可以开设匿名的号码账户,阿拉伯的独裁者和精英们就是这样藏匿资金的,与账号相连的仅仅是一个号码。
但真相却是,在瑞士开设银行账户必须提供身份信息。
在阿语世界里也流传着与瑞士移民相关的虚假说法。例如一段疯传的阿拉伯语抖音视频曾宣称:瑞士将在2025年6月前驱逐所有移民。
虽然这些虚假信息构不成直接的安全风险,但它却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相差甚远的扭曲景象,这严重歪曲了瑞士的形象。
根本问题在于是否中立
当然在阿拉伯语地区也同样存在着与瑞士中立有关的误导性描述。2024 年底半岛电视台在一篇深度分析中提出疑问:“面对巴勒斯坦问题瑞士真的中立吗?”文章先是按时间顺序梳理了瑞士在中东争端中长期保持的平衡立场,随后却明确表示瑞士自 2023年10月7日起便放弃了这一立场。文中提到的理由之一是,瑞士将哈马斯认定为恐怖组织,并称瑞士这种“新的亲以色列立场”源于瑞士右翼的影响力在增长。
瑞士是否仍保持中立-还是已放弃了中立?这或许是瑞士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的核心安全问题。
作为卡塔尔的官方媒体半岛电视台记者尚敢署名给出强硬解读;而俄罗斯的官方媒体如RT德语频道(其前身为“今日俄罗斯”)则只敢匿名传播虚假信息。

俄罗斯宣传口径下的瑞士
2024年底RT的一篇音频报道称,瑞士“正在很大程度上避开公众视线”向北约靠拢。该报道还预言,瑞士可能放弃中立地位,“卷入西方的地缘政治冲突”。但此前RT就曾在报道中声称瑞士已放弃中立-因为前联邦委员、联邦主席维奥拉·阿姆海尔特(Viola Amherd)“是北约的支持者”。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足以暴露信息发布者的不良意图:其目的根本不是传递连贯的真实信息,而是塑造负面叙事。
自2024年初以来,RT对瑞士的报道量大幅增加。其德语版主页将瑞士的标识置于首页顶部,此举或许是为了让报道显得更合法:尽管该平台在德国仍可访问,但自俄罗斯发动侵略战争以来,欧盟已对RT发布禁令。
并非所有RT对于瑞士的报道都包含虚假信息,也并非每篇报道都是赤裸裸的政治话题。例如RT还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致敬Sascha Ruefer》的文章,Sascha Ruefer是瑞士电视台的一位颇有争议的足球评论员。但即便是这篇面向非政治受众的文章,也在煽动怨恨情绪。在另一篇报道中RT则声称瑞士最大的私营媒体集团已濒临破产,且在从事亲乌克兰的宣传活动,这篇音频报道的受众达上百万。
虽然人们常说RT的影响力有限,但研究表明其不乏受众。其部分内容通过所谓的“另类媒体”传播-这些媒体要么引用RT的内容,要么直接转载其文章。甚至瑞士的杂志《世界周报》(Die Weltwoche)也曾转载过 外部链接RT 的报道。这就产生了一种独立的媒体氛围。
在外语中存在出现虚假讯息的风险
一般来说这样的媒体氛围出现在瑞士官方语言环境中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其他特定语言环境下,让某些虚假信息充斥在专题领域中,则可能性明显更高。
那14’000条针对瑞士中立的英文谷歌搜索请求,来自希望自主形成认知的人群。目前来看,他们能获取到准确且客观的信息。
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的信息均来自维基百科、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以及瑞士外交部。外交部的阐述或许准确无误,但因其来自官方机构,持怀疑态度的读者倾向于相信,这只是瑞士自我宣称的中立。
而在英文的维基百科中,瑞士中立的词条带有一个警告标识:该词条“存在多个问题”。
而在瑞士资讯swissinfo.ch网站上,用户则能看到一篇概述性文章。该文章试图客观介绍瑞士的中立性及其历史与实践形式。其中还解释了“中立法”与“中立政策”之间的重要区别。这篇文章由我们外交政策编辑部的负责记者撰写,并经由主编审核。

相关内容
假新闻与事实之间,国际媒体的职责
感谢May Elmahdi Lichtsteiner、Kristian Foss Brandt、Elena Servettaz和张樱等的帮助
(编辑:Mark Livingston,编译自德语:宋婷/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