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如何为保护濒危世界文化遗产贡献己力
日内瓦长期以来一直是濒危文化瑰宝的避风港。从西班牙内战期间的西班牙艺术藏品,到受持续冲突波及的乌克兰艺术品,瑞士在保护全球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于日内瓦举办的一场展览追忆了加沙的过往,并凸显了瑞士对持续致力于保护交战区域文化珍宝所作出的承诺。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在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AH)举办的题为“濒危遗产”(Patrimony in Peril)的展览,向公众呈现了难得一见的加沙地带丰富的考古遗产。此次展出的44件文物均来自加沙,而该馆馆藏中的加沙文化遗产共计530件。这些为数不多且命运多舛的文物瑰宝自2007年迄今一直在日内瓦得以悉心保存,从而在巴以战争中幸存下来。
在这段视频中,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馆长比阿特丽斯·布兰丁(Béatrice Blandin)谈论及了博物馆于战争冲突时期在保护文化资产方面应肩负的紧迫责任。随着加沙的文化遗产因旷日持久的战争而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此次在日内瓦展出的这批涵盖了从青铜时代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文物,其重要性和意义也变得更为深远。这些文物归属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lestinian Authority,译者注:又被称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是于1994年5月根据巴解组织决议、作为阶段性、过渡性的权力机构成立的巴勒斯坦国家政府),最初于2007年被带到日内瓦用于展览。它们在展览闭幕后继续留在瑞士,反映了向动荡地区归还文化财产这一议题上所面临的更复杂、更广泛的挑战。
瑞士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拥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段视频还介绍了西班牙内战期间的西班牙艺术藏品以及受持续冲突波及的乌克兰艺术品等案例。
在中国的主导下,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于2023年4月正式成立。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亚洲国家成为首批成员国。
近年来,中国已在6个亚洲国家合作开展了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与亚洲地区14个国家联合开展了20余项联合考古合作。比如,来自中国高等院校的考古学者在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址协助当地文保工作者为周边多处石窟进行编号,并安装写有洞窟建造年代等信息的铭牌。此外,他们也在当地参与文物保护知识培训,以提高当地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中国也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展希瓦古城保护修复工作。在印度,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核心区的九层神庙建筑群在2015年的强震中遭到严重毁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历经数年援助尼泊尔文物修复工作者完成了神庙建筑群本体维修。

相关内容
瑞士资讯文化简讯
(编译自英文:张樱/dh)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