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的瑞士掌舵人

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总经理谢明德,本名Carlo Schmed,来自瑞士提契诺州。他的父亲在瑞士经营酒店,他算是子承父业,但他的“业”不在瑞士,而在中国。自1987年起,谢明德一直生活在中国。来听听他的故事。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我走进饭店,一眼就看到一位身着深色西装、打着蓝色领带的优雅男士在大堂中央等着我。他就是瑞士人谢明德,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总经理。他的父母在瑞士也曾经营一家酒店,他在那里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谢明德出生于位于瑞士提契诺州Vallenmaggia山谷的Ponte Brolla村。从酒店管理学校毕业后,年纪轻轻的他就离开了瑞士。先是在开罗工作,后来,怀着探索世界的愿望,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我曾在书上看到,亚洲的酒店业更为发达,服务水平更高。为了更进一步,去亚洲的五星级酒店体验是很有意义的事。”他坦言。于是,1987年10 月,为了半岛集团酒店的一项工作,他第一次来到了北京。
快速发展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谢明德初次见到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那时,街上到处都是自行车,汽车很少见,去往中国必须转经香港。但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过后,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往返欧洲的直飞航班也随之开通。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飞速的发展,我也参与其中。每次回到瑞士,我都会感慨:中国与我童年小镇的节奏呈现强烈对比,在我的家乡,什么都不会变。回到提契诺州,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想念中国的交通、人际交往以及应用软件带来的便利。我已经五年没用过现金了!在北京,时刻发生着什么。而我的村庄则凝固般的安静,让我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在中国,你永远不会感到孤独,你总是被人们包围着。”谢明德描述道。
中国的”瑞士式好客“
谢明德将自己在家族企业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中国的工作中。“我父母很重视同客户的直接沟通。通过交谈,了解后者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信任关系。我从小就和客人打交道,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习惯,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再来。如今竞争激烈,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会选择去有熟识的厨师、经理和员工的酒店。”谢明德解释道。
如今,中国酒店业突飞猛进。大型国际连锁酒店面临着本地集团日益激烈的竞争。谢明德回忆说,刚来中国时,许多酒店经理和厨师都是外国人。但现在不同了:在中国酒店,厨师、员工和管理层几乎都是中国人。除了北京,他还在香港、成都、重庆和广州工作过。

零障碍
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现有750名员工,谢明德每天要直接与15名部门经理打交道。“他们都是勤奋工作的人,不完成工作是不会离开的。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兢兢业业。”谢总经理介绍道。这位来自瑞士提契诺州的酒店管理者认为,在亚洲经营业务比在欧洲或美国容易得多-尤其是当说到官僚主义和行政管理时。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也与他们的长辈不同,他们更加开放,喜欢和外国人接触。“起初,并不容易交到朋友,大家都很疏远。如今,周围的人更加开放,交朋友容易多了。我有几个中国朋友:他们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一起吃饭。再也没感觉到障碍。”谢明德说。

谢明德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他喜欢旅行,喜欢体验新事物。“我和朋友一起尝试新的餐厅和俱乐部。我爱参观老城区,夏天我们在长城上野餐和烧烤。我喜欢观察新事物,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开拓新思路,并在我酒店的工作中付诸实践。”
正确的决定
把他留在中国的还有安全感和无尽的美食。“中国什么都有:山、海、文化、大都市。无论预算多少,你都能享受生活,甚至每晚都能去餐馆吃饭。一切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他说。谢明德承认,自己完全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无法离开。
他也想念瑞士,那里的朋友、时令产品、星空和大自然。“在家乡,几公里距离外,就有不一样的风景和美食。在北京,你可以开几个小时的车,却仍然在同一个城市。”谢明德笑道。他每天都与远在瑞士的母亲联系。
他从未考虑过搬回瑞士。不过退休后,他希望能在瑞士和泰国两地居住。在告别之前,他向办公室窗外望去,外面就是酒店的内院,灵感来颐和园。“如果我留在家乡的村庄,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那样,我永远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经历。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编译自法语:郭倢/xy)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