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与人道主义援助体系崩溃

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将该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体系推向崩溃边缘。本篇瑞士资讯特别报道从日内瓦发回——这座数十年来被视为人道主义法与国际援助外交核心的城市——旨在记录加沙地区人道主义灾难的惨烈程度。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加沙街区成片化为废墟,医院断油、断药、断援,民众被迫一再逃离避难所,无家可归。实现永久停火的停火协议始终遥不可及。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Hamas)对以色列发动的袭击。据以色列官方数据显示,此次多点袭击造成1’195人死亡,逾200人被劫为人质。
作为回应,以色列随即发起军事行动,宣称目标是摧毁哈马斯的军事及治理能力,确保人质获释,同时防止未来对以色列领土的袭击。
此次军事行动引发了加沙历史上最致命、破坏性最大的冲突。自2007年6月以来,哈马斯一直是加沙的实际执政当局。据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卫生部统计,自2023年10月以来,已有超过6.6万名巴勒斯坦人丧生。
以色列方面始终坚称其行动符合国际法,且行使的是自卫权。
在日内瓦,联合国机构迅速发出警告:加沙正面临迫在眉睫的饥荒与广泛饥饿问题。国际救援组织纷纷谴责以色列反复袭击医院、人道主义援助工作者以及寻求庇护的平民,并持续呼吁让人道主义援助畅通无阻。
以下是日内瓦主要行动方及其职能的简要概述:
加沙暴力冲突的规模空前,针对以色列的“种族灭绝”指控已提交至海牙国际法院。
9月16日,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问题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认定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了种族灭绝。
>> 调查委员会主席纳维·皮莱(Navi Pillay)的新闻发布会片段:
以色列否认这一指控,同时禁止国际记者进入加沙实地见证和核查事实。人道主义工作者与当地记者只能肩负起这一重任。
>> 该文章的完整原始版本可在我们的长篇多媒体报道(英)中查阅,请点击此处外部链接。
从粮食不安全到饥荒
早期预警
截至2023年12月,冲突已使19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加沙无人能免于饥饿。”
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辛迪·麦凯恩(Cindy McCain),2023年12月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在罗马发布的粮食安全评估报告显示,半数流离失所家庭表示,过去30天中至少有10晚饿着肚子入睡,这一比例较11月停火期间的调查结果(三分之一家庭)大幅上升。
人道主义危机的主要阶段
援助受阻
战争期间,以色列曾两次对进入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实施全面封锁。第一次是在哈马斯袭击发生后持续数周,第二次则是在2025年3月初至5月19日期间。
瑞士资讯基于以色列政府数据的分析显示,自战争爆发以来,加沙仅有半数时间能获得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粮食援助。
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加沙地区每月需约6万至6.2万吨粮食援助才能满足每日最低热量需求。但在截至2025年9月的24个月期间,仅有13个月达到该标准。
人道主义机构强调,稳定、可预期且持续不断的粮食援助,而非零星分散的物资投放,对于缓解粮食不安全、避免饥荒至关重要。
商品价格飙升与农田破坏
与其他冲突地区不同,加沙居民几乎没有种植粮食的机会,整个地区仅有1.5%的耕地仍可耕种。
自战争爆发以来,当地主食价格持续飙升。
联合国援助体系崩溃
直至2025年初,加沙的人道主义行动仍依赖联合国主导的援助体系,该体系曾大规模提供食品、药品、饮用水和住所。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负责统筹协调,近东救济工程处承担大部分物资配送,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提供补充支持。
2025年3月以色列实施全面封锁后,这一体系彻底崩溃。以色列禁止联合国国际工作人员进入加沙,并强行推动替代援助渠道。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缺位
作为联合国负责巴勒斯坦难民事务的机构,近东救济工程处一直是整个援助体系的核心,为超过170万人提供学校、诊所、庇护所及食品分发等基本服务。2025年1月下旬,以色列以“哈马斯渗透”为由,禁止该机构在当地运作。近东救济工程处对此予以驳斥,指出相关指控缺乏实质依据和具体证据。
其他援助机构不得不接手并扩大行动规模。新的援助参与者也由此登场。
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
由美国和以色列支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于2025年2月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任务是接管人道主义援助的执行工作。该基金会虽在5月正式启动,但自创立之初便争议不断。
该基金会于今年2月在日内瓦设立分支机构,其瑞士办事处为其树立了国际形象。然而,在7月2日,瑞士当局以未能履行法律义务为由,下令关闭该分支机构。
2025年5月底,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开始在加沙设立并运营4个由军方管控的食品分发点。据人道组织称,与此前联合国在停火期间协调的约400个援助点相比,新体系大幅减少了援助分发点数量。联合国数据显示,这一变化导致加沙地区饥饿现象显著加剧。
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分发点引发混乱与伤亡
联合国官员、非政府组织及巴勒斯坦团体指控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将救济政治化、武器化,剥夺受助者尊严,其设立的援助分发点甚至成为“死亡陷阱”。加沙的医生最早发出警告,揭露这些援助分发点周边频繁发生的流血事件。
2025年6月7日至7月24日期间,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加沙南部的两处医疗中心(均靠近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分发点)共救治1’380名伤者,其中174人遭枪击,并接收了28具来自分发点的遗体。无国界医生组织称这一援助分发体系是“精心策划的屠杀”,并强调这些数字仅是实际伤亡情况的冰山一角。
7月16日,汗尤尼斯分发点发生踩踏事件,造成2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将这起事件归咎于哈马斯,声称这是该武装组织破坏基金会运作的惯用手段。

宣布饥荒
2025年8月22日,全球权威饥饿评估标准“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确认加沙正陷入饥荒。以色列政府拒绝接受该结论,并要求撤回相关报告。
>>以色列总统伊萨克·赫尔佐格在查塔姆研究所接受采访的视频片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25年9月30日,加沙地区今年已报告411例与营养不良相关的死亡病例,其中包括108名儿童。
关键物资仍告短缺
以色列领土内政府活动协调局数据显示,进入加沙的粮食援助和燃料在2025年8月有所增加,9月也略有上升,但增幅下降。这一变化出现在为期三个月的封锁于5月结束后,当时物资供应一度极度紧缺。
但许多物资仍然严重短缺,尤其是需求迫切的避难所装备。自年初以来,几乎没有液化石油气(LPG)运入加沙,少量供水也直到8月才得以恢复。
加沙医疗系统遭受重创
无国界医生组织驻耶路撒冷、2023年负责加沙事务的项目负责人利奥·坎斯(Leo Cans)指出,早在2023年10月冲突升级之前,加沙的医疗体系就已因以色列施加的重重限制而举步维艰。但坎斯表示,当时“尚能维持运作”,然而“随后这些医院就遭到了袭击”。
自战争爆发以来,加沙医院遭受的袭击已造成数百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90%)是患者或医护人员。
加沙近三分之一的医疗设施已被摧毁,且无任何设施能完全正常运转。
2025年8月25日,以色列再次袭击纳赛尔医院,当时该院是加沙南部唯一仍在部分运转的医院。袭击造成至少20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记者。

运送援助物资,见证真相
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称,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通道受到严重限制,援助组织仅能在约12%的区域开展工作。
援助机构在竭力开展救援的同时,还需记录这场被联合国专家谴责为种族灭绝的人道主义危机,而大多数国际和当地媒体无法实地报道这场危机。
援助准入与后勤挑战
当前在加沙开展人道主义工作,意味着要在致命威胁下应对艰巨的后勤挑战,同时还要应对反复发生的民众流离失所。
仅有17%的援助行动得以成功实施。自3月18日以色列突袭加沙、终止与哈马斯的停火协议以来,其批准的援助行动仅占申请总数的39%,拒绝率达34%。
8月的援助准入出现明显改善。
约五分之一(18%)的援助行动在执行过程中遭遇阻碍。尽管以色列加沙协调和联络管理局(CLA)批准了申请,但实地行动仍遭阻挠或延误,导致任务被迫取消。
人道主义援助组织因后勤、运作或安全问题撤回了10%的援助申请。
人道主义责任与生命代价
这场战争不仅考验着加沙巴勒斯坦民众的坚韧与援助他们的人道主义工作者的勇气,更在检验人道主义法的现实意义。
国际人道法(IHL)旨在保护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以及伤病人员、战俘、人道主义与医疗工作者,还有未参与敌对行动的记者。然而,这些应有的保护在加沙并未得到落实。
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援引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卫生部数据,战争已夺走逾6.6万名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其中近半数为妇女儿童。
有记录以来援助人员和记者伤亡最严重的冲突
在加沙从事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2025年已成为该地区自战争爆发以来援助工作者伤亡最惨重的一年。
加沙地区遇难的人道主义工作者中,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工作人员占比最高。
国际人道主义工作者向西方世界传递加沙真相的同时,巴勒斯坦记者在记录当地事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保护记者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统计,自战争爆发以来,加沙地区至少有197名记者和媒体工作者在以色列袭击中遇难,其中至少184名巴勒斯坦人死于以色列袭击。其他组织给出的死亡人数更高,比如无国界记者组织(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记录的死亡人数达220人,巴勒斯坦记者工会(Palestinian Syndicate for Journalists)记录的死亡人数达250人。
2024年共有82名记者和媒体工作者遇难,成为自1992年有记录以来全球记者和媒体工作者伤亡最惨重的一年。
局势未见缓解?
9月15日,以色列在加沙城发动地面攻势,出动坦克与部队进入关键街区。
此后,数十万巴勒斯坦人逃往南部,而留守者则面临轰炸及食品、饮水和药品短缺。援助组织警告称,大规模流离失所、伤亡人数攀升以及人道主义危机恶化的风险正在加剧。
外交行动提速
随着以色列对加沙城的进攻持续,国际社会要求停火止战的呼声不断升高。9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43票弃权通过《纽约宣言》(New York Declaration),支持以“两国方案”结束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
“两国方案”设想在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其疆界基本以1967年阿以战争前的边界为基础。
《纽约宣言》呼吁建立一个能与以色列并存的国家,立即停火,释放人质,解除哈马斯武装,并结束人道主义危机。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安道尔和摩纳哥于9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加入全球140多个已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行列。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称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对恐怖主义的荒谬奖励”,并誓言绝不让此事发生。
决定性的突破?
一次出人意料的外交突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10月9日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已就期待已久的停火及人质释放协议达成共识。这项分阶段协议还设想了援助物资畅通无阻地进入加沙地带。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联合国将全力支持协议的全面落实,扩大持续且符合原则的人道主义救援规模,并推动加沙地区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他敦促各方“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开辟可信的政治道路,终结占领状态,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实现两国解决方案,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能够和平安全地生活”。
加沙满目疮痍
众多专家指出,在加沙沦为废墟、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持续扩建定居点之际,建立地理上可行的巴勒斯坦国的希望渺茫。
联合国卫星中心项目(UNOSAT)统计显示,加沙地带共有近19.3万栋建筑受损,占该地区建筑总量的近80%。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地带43.6万户住宅(占总数92%)、近3’500公里道路(占道路网络77%)以及超过90%的学校被毁或受损。
加沙约70%的供水与卫生设施位于以色列军事管制区内,平民基本无法使用。
当前加沙战争产生的废墟量,超过近年来最具破坏性冲突的总和。
(编辑:Nerys Avery 和Virginie Mangin,编译自英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