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田园生活的背后

swissinfo.ch

漫步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外国游客常常对小木屋里的生活充满幻想,海蒂的形象和生活,在这里幻化成一种充满田园色彩的静谧与温馨。

然而瑞士特有的小木屋里面的真实生活现已不再吸引瑞士的年轻人,相反更多的外国人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蓝天白云下,牛儿在静静地吃草,它们在青青的碧草间漫步,不远处竖立着一间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瑞士小木屋。

风景很美,可如今阿尔卑斯的田园生活不再吸引当代的瑞士人。

阿尔卑斯山Oltscheren地区的Jan Sonderegger说:“瑞士的山区生活太艰苦了,尽管瑞士人从孩提时代起就熟悉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活,但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大城市的生活”。

Sonderegger生活在阿尔卑斯山区,经常每天工作18个小时,如果要放牧、挤奶还要早起,“其实很多人对阿尔卑斯山的生活有错误的印象”,身着白色橡胶衣、脚蹬橡胶靴的Sonderegger说。

来自国外的阿尔卑斯人

在Oltscheren地区,多家畜牧企业共有106头母牛、128头小牛和公牛、50只山羊和17头猪。这里目前只有5名瑞士员工,其余的6名全来自国外,多数来自瑞士的邻国-德国。

比如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音乐专业22岁的学生Marie Flessa。还有学习社会教育学以及林学的Barbara和Stefan Bach,他们两个人带着6个月大的儿子希望在山里暂时避开世俗的喧嚣。

来自维也纳的Susanne Grasser曾学过艺术和农业,今年已是她在这里度过的第12个夏天。对她来说,阿尔卑斯山的生活能让她找回自我。在山里,她追寻着宁静与寂寞。

宁愿聘用瑞士人

是什么使这些外国人来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呢?“同样的工作,这里挣得比在奥地利多,” Susanne说。还有,这里的人珍爱阿尔卑斯山,而群山也被料理得很好。

Barbara Bach说:“我们想在山里生活,而瑞士的山尤其美”。瑞士最吸引他们的便是山,“而城市在德国也有”。

但如果没有在阿尔卑斯山工作过的经历,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也并不容易。

这些德国人已经觉察到,瑞士的农民更愿意聘用“自己”人,如果他们能找到瑞士人的话。“他们可能认为瑞士人会和牛相处得更好,或者对山更了解”,而语言肯定是另一个决定因素。

不同的动机

Bach说,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工作并不容易。这些看法的差异并不是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更多的分歧在于各异的背景和人生观。

在大城市长大的人,与有乡土传统的人,他们来阿尔卑斯山的目的就全然不同。Grasser手里拿着粪耙说:“我来到阿尔卑斯山,并不是为了给奶牛挤奶,而首先是为了获得自我体验”。即使不用架篱笆、寻找走失的公牛,她也很愿意在山中漫步。

牛铃和战斗机

美妙的、山里的田园生活有时只是个谎言。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也会时时感受到现代文明的痕迹。

牛棚草舍前,牛铃的叮当脆响被直流发电机产生的噪音所掩盖。偶尔天空划过的飞机也带来刺耳的轰鸣。这里附近的军用机场在提醒着人们现代化的存在。

Grasser说,这的确让人心烦。但除军用飞机之外,这里让人感觉不到瑞士政府的存在。

德国人受欢迎

曾在瑞士被媒体渲染得沸沸扬扬的话题:“在瑞士的德国人是不是太多了”,对这里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瑞士的风景实在太美了,一些德国人甚至想留在这里。但瑞士人对德国人过于谨慎的态度,也让德国人对这一愿望有所保留。Flessa说:“在瑞士的其他地方,肯定不会像这里这样简单。至少在这里,作为一个德国人还不成问题”。

瑞士资讯(swissinfo),Corinne Buchser

瑞士约有7500个阿尔卑斯高山牧场。

阿尔卑斯山运营中的牧场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来自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阿根廷、澳大利亚,以及来自新欧盟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的“外籍”阿尔卑斯人,很多瑞士在该地区的牧场基本无法运营。

格劳宾登州(Graubünden)根据瑞士的基本生活标准制定了阿尔卑斯山从业人员基本准则,其中最低工资奶酪业为每天135瑞郎,牧业115瑞郎。

阿尔卑斯地区工作招聘及应聘信息大部分发布在网络:www.zalp.ch上,或者可向瑞士山地工作者组织(Schweizerische 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die Berggebiete 简称:SAB)垂询。每年1月底在库尔(Chur)召集阿尔卑斯集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